-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猫和老鼠的游戏癌症免疫学
貓和老鼠的遊戲---癌症免疫學
腫瘤的發展和免疫系統是密不可分的。但腫瘤如何避免被免疫系統破壞?有一些例子可以說明腫瘤可以安撫免疫細胞,使免疫細胞產生不正確的安全感。
在免疫系統和腫瘤之間,存在著很微妙的關係,就像卡通中的湯姆貓與傑利鼠一樣。湯姆想抓住傑利並吃了牠,但是傑利總是有許多妙計躲逃。而本篇就是要介紹由威廉斯基(Willimsky)和布廉奇斯坦(Blankenstein)提出的報告,說腫瘤有一個新策略能躲避免疫系統,它是存在於老鼠體內的偶發性腫瘤,可抵抗免疫系統的初反應。儘管設法去散發能有效對抗腫瘤的免疫細胞(殺手T細胞),腫瘤仍有辦法對抗。
換句話說,不論是否是偶然的發展,非病毒性的腫瘤真的可以藉由免疫校訂(immunoediting)造成感染。免疫校訂的理論是假設腫瘤為了避免被免疫系統消滅,而經由達爾文選擇去引發寄主的T細胞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進而演化成免疫逃脫(immune escape)的變異體。
在威廉斯基(Willimsky)和布廉奇斯坦(Blankenstein)的實驗中,並不是腫瘤細胞去適應免疫攻擊,恰當地說,是免疫系統被安撫以致於不活化。作者設計了一個老鼠實驗,牠含有由病毒來的癌症誘發基因(” SV40 large T ” protein),這是只能被少數組織所活化的基因。這隻老鼠就發育了稀少的偶發性腫瘤,且所以腫瘤皆有SV40 large T的型式表現。這種蛋白質最初也會引起免疫反應,而在一連串的發展後,就具有了免疫抗性。但當把腫瘤移植到另一健康的老鼠體內時,沒有明顯的免疫校訂的信號表現,還引起免疫反應而使移植的腫瘤被消滅。而威廉斯基(Willimsky)和布廉奇斯坦(Blankenstein)下結論說:「癌症沒有經過免疫校訂的過程,不會被誘發出來。」但是他們因提不出證據而失敗。為何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有兩點是要強調的:
一、腫瘤需要被樹狀細胞網察覺到,而樹狀細胞不僅可感受到腫瘤,更可以管理隨後的免疫反應。樹狀細胞從死的或是乾的腫瘤細胞取得碎片,進而呈現在T細胞上。為了正確活化殺手T細胞,樹狀細胞的第二危險信號必須先被活化,而這些危險信號有時是由腫瘤所放出來的。樹狀細胞上表現出腫瘤的碎片,進而造成腫瘤的增殖,並攻擊剩下的腫瘤細胞。然而,若樹狀細胞未被活化,則T細胞僅稍微注意,並變成會忍受腫瘤細胞的存在。
二、腫瘤可透過內部產生的危險信號活化樹狀細胞,就像是蛋白質和干擾素一樣。(蛋白質會對病毒性感染產生干擾,也會對非病毒性腫瘤產生反應。)因此腫瘤間的主要差異應該被知道,包括怎樣連繫樹狀細胞、活化樹狀細胞並產生殺手T細胞去對抗腫瘤的生長。而免疫校訂的發生在第一種情況,因為逃脫需要有免疫攻擊的發生。
雖然病毒性的腫瘤比偶發性的腫瘤較能造成樹狀細胞的活化,且也比較容易遭受免疫校訂,但此模型似乎又太過簡單。還有許多偶發、非病毒性的腫瘤可以激起更多的體內危險信號,造成免疫攻擊和免疫校訂。相反地,也有很多腫瘤病毒欠缺激起足夠的危險信號,因此可以證明持久性的病毒感染易導致高危險性的癌症。
最後,壞消息是癌細胞能避免健康的T細胞的免疫攻擊,亦不會引起免疫反應,因而產生耐受性或是免疫校訂。而好消息是T細胞可以由被活化的樹狀細胞轉變成殺手T細胞,而且這種特性能夠用來製作癌症疫苗和用在T細胞的免疫治療上。
附錄:
圖一.?Escaping the immune system — a model.
附圖應該改寫,或直接引用超連結
參考資料:
Nature, Vol 437, 1 September 2005. P.41-42
/nature/journal/v437/n7055/fig_tab/437041a_F1.html
作者 標題等資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