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基因突变及突变的分子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玉米转座子 解离因子(Ds)——染色体的断裂 控制因子(Ac)——可以转座,控制Ds因子转座 ◆在一个试验中,Ds从原来的位点转移到C基因座位。Ds插入C座位后引起: 第一染色体在C位点发生断裂; 第二C–c的基因突变。 这种突变在Ac因子不存在时是稳定的,种子糊粉层无色,植株也不产生色素; 但在Ac存在时,有些细胞可以发生由c–C的回复突变,所以种子糊粉层和植株都会出现有色斑点 (二)转座因子的结构特性 (一)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1.插入因子 ◆插入因子(insertion sequence,IS)是已知具有转座能力最简单的遗传因子,长度大都小于2kb,最少的如IS1只用768 bp。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它们的末端都具有一段反向的重复序列(IR)。但其长度并不一定相等。例如IS10左边IR序列是17 bp,右边是22 bp。 ◆是由几个基因组成的特定的DNA片段,而且往往带有抗菌素抗性基因,所以易于鉴定。根据结构特性的不同,分为: ★复合转座子:由2个同样的IS因子连接抗菌素抗性片段的两侧构成的。 ★ Tnp3系转座子:长度约为5000bp。末端有一对38bp的IR序列。每个转位子都带有3个基因:一个是编码对氨苄青霉素抗性的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基因,其它二个是编码与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TnpA和TnpR 2.转座子(transposons) 3. Mu噬菌体(Mu) 是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溶源化后,能起到转座子的作用。和转座子一样,它也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和反向重复序列。Mu能够整合进寄主染色体,催化一系列染色体重新排列。 (二)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 Ac因子:4563bp,带有两个与转座有关的基因,这两个酶基因从一个连接它们的共同起点开始,分别向两个方向进行转录。在两个基因未端还有两个不编码的序列,最后是由11个核苷酸组成的反向重复区。它通过由8个核苷酸组成的靶子位点重复DNA与受体基因连接起来。 ◆ Ds因子大小差别很大。Ds9很象Ac,只是缺失3194个核苷酸。而一个最小的Ds因子只有Ac长度的1/10,仅仅包括了Ac因子的未端反向重复区(图10-17) ◆转座机制研究最清楚的是细菌的转座子。转座子的转座一方面依赖于必要的结构即两端的IR序列,另一方面依赖于基因的作用。和转座有关的蛋白质一般都由转座子本身的基因所编码。转座过程是一个非同源重组过程,通过这一重组过程转座子出现在一个新的位置上,可是原来位置上的转座子并不消失。虽然已经有一些企图说明转座过程的分子机制模型,但它们的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 转座因子的应用 作为基因的标记克隆目的基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物基因组内存在的可移动DNA序列转座因子(transposon)或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它们在基因组内的移动经常引起基因功能的失活或改变。 现已知道,在玉米、果蝇等生物中发生的一些典型突变就是由于这类可移动DNA序列的插入所引起。 图: 转座子或插入序列引起 基因突变的机制 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一、物理因素诱变 (一)电离辐射诱变 (二)非电离辐射诱变 (三)综合效应诱变 二、化学因素诱变 三、诱发突变的应用 一、物理因素诱变 原理:基因的化学物质(DNA)发生电离作用 ◆当电离辐射的射线碰撞基因任何分子时,射线的能量使基因任何分子的某些原子外围的电子脱离轨道,于是这些原子就从中性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这叫做“原发电离”。在射线经过的通路上,在形成大量离子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多数尚有较大的能量,能引起第二次电离。这叫做“次级电离”。由于从一个原子外层脱离轨道的电子必然被另一个原子所捕获,所以离子是成对出现的,称为离子对。次级电离的结果,轻则造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组,产生突变了的新基因,重则造成染色体的断裂,引起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间接作用 ◆辐射剂量的表示方法: ★X射线、γ射线:伦琴(R); ★中子:积分流量(n/cm2); ★β射线:微居里(μcu/g)。 电离辐射诱变的作用规律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