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doc

34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4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衔接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中职阶段培养方案论证 修订过程 自学校行政会议《关于制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衔接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阶段培养方案》后,数控机械教学部于2013年9月成立了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自2013年9月起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2个月,召开讨论会5次,2013年10月底对本方案再一次进行了修订,分别就修订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工作,最终定稿。 二、论证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1)是加快我市机械化建设步伐的需要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一个单位办学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市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在山东省发展很快,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实践操作,又有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根据我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整合能力,制定了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衔接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 随着现代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据统计,我市城乡共有农业机械5万多台,交通机械3万多辆,工程机械3千多台,各种加工型机械2万多台。这样庞大的机械用量急需机械制造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生产配套的小型机械和各种易损的标准件和特种件等零部件的加工。由于农民缺乏机械制造技术,导致大量问题机械闲置。农业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农民增产增收,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这些都为我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已初见成效 专业教学已经走出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市内外多家合作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活动。基本做到了校企合一。校内现有4个实训室,车、磨、刨、铣、钻等设备一应俱全,能同时满足300多人实习,实训设备总值310.4万元。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多个校本教材和机械加工等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25年来,共对外输送初级人才2400余人、中级人才1000余人,还为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1000多人。获得国家级大赛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省市级一等奖以上8人次。每年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总是一抢而空,供不应求,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学校拥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39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中级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2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3人。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已初具雏形 学校与墨龙实业有限公司、晨鸣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设置不同工作岗位,利用场景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等手段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随着各合作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参与合作的功能越来越强,每年接受我校80%以上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为集团化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校实施订单培养、共建机械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提供了保证。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 本专业就业面向各类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培养在生产一线能熟练的操作机床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操作人员。毕业生应具有能进行机械产品工艺编制、生产技术实施、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工程机械装配和设备工装维护、机械产品售前及售后技术服务等能力,达到机械加工技术类中级工技能水平且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课程设置体系论证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大力实施 “教、学、做”一体的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课堂与工作岗位相对接,将理论认知与技能操作对接,将操作技能与岗位工种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作品与产品对接,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与墨龙实业有限公司、晨鸣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2)建设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着眼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建设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①按照职业活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标准。结合我市机械加工工种和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机械制造技术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机械制造技能型工种和技术人员培养目标,按人才培养目标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