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铁五局石家庄地铁1号线10标项目部
石家庄地铁1号线10标暗挖区间
注浆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石家庄地铁1号线10标段项目部
2014年8月10日目 录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
1.1 编制依据 1
编制原则 1
编制范围 1
2
2.1. 工程概况 2
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
2.2.1工程地质 2
2.2.2水文地质 4
第三章 注浆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
3.1注浆方案 5
3.2注浆工艺 7
3.2.1小导管注浆 7
3.2.2深孔注浆 11
第四章 工程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7
4.1 质量保证措施 17
4.2 安全措施 18
4.3注浆效果检测手段 19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范围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火炬广场站~石家庄东站区间以火炬广场站为起点,向东沿长江大道敷设左转至秦岭大街,沿秦岭大街向北至石家庄东站。区间出火炬广场站线间距由5.1m逐渐增大为17.2m,主要采用明挖法(下穿控制中心段、石家庄东站前渡线段)、矿山法(火炬广场站~控制中心段;控制中心~盾构接收井段)及盾构法施工。
本暗挖段线路平面设1处曲线(R=400m),线路纵向呈单向坡,坡度为25‰、3‰。因下穿二期商业开发地块区间设计方案尚未稳定,本暗挖区间设计里程暂定为右线K21+968.700~ K22+261,左线里程K21+968.700~ K22+256.366。其中K21+968.7~K22+102段为大断面(单洞双线),区间长度约134m,K22+107~K22+261段为标准断面(单洞单线),区间全长154m。为满足施工工期需要,在里程K22+014.5处设施工竖井及横通道辅助施工。
火炬广场站~石家庄东站暗挖区间商业开发地段施工平面图
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2.1工程地质
本区间工程沿线勘探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Qml/)、新近沉积层(Q/4a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四大层。
杂填土①/1层:杂色,松散~中密,稍湿,含有物以粘性土、砂、淤泥质土为主,含少量砼块、砖块、碎石及建筑、生活垃圾等。
粉土填土①/2层:褐黄褐色,松散~中密,稍湿,含有物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土质不均,含有少量砖屑。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黄土状粉质粘土③/1层:黄褐色~褐黄色,硬塑,高~中等压缩性,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夹铁、锰氧化物和少量姜石,局部夹粉土薄层,可见小孔隙,具轻微湿陷性。
黄土状粉土③/2层:黄褐色~褐黄色,密实~中密,稍湿~湿,中等压缩性,可见小孔,含铁锰氧化物和云母片,少量姜石。
粉细砂④/1层:灰白色,中密~密实,稍湿,中~低压缩性,砂质纯净,颗粒均匀,分选较好,局部夹粉土团块。
中粗砂④/2层:灰白色,中密~密实,稍湿,中~低压缩性,砂质纯净,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含少量粘性土团块。局部顶部为细砂,向下粒径渐粗,层底可见砾砂薄层。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粉质粘土⑤/1层:黄褐色,可塑,中等压缩性,土质不均,含姜石,局部富集,夹粉土、细砂薄层。
中粗砂(含卵石)⑥/2层:灰白色,密实,稍湿~湿,低压缩性,以中粗砂为主,砂质纯净,分选较好,含少量卵石,最大粒径为100mm,一般粒径为20~70mm,卵石含量约占10~20%,亚圆形,局部含砂质胶结。
各层土的物理参数详见表一。
2.2.2水文地质
根据收集线路附近地下水位资料,由于地下水开采较为严重,拟建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1 号线一期沿线45m 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以潜水为主。沿线地下水位普遍较深,整体地下水位埋深沿东西方向呈漏斗状,以省博物馆站为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埋深达55m,地下水位向东西两个方向逐渐变浅,水位埋深一般在25~50m 之间。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区间未进入潜水层,地下水位埋深在38m 以下,且未见上层滞水,竖井施工期间不需降水施工。但由于大气降水等原因,不排除局部存在上层滞水的可能性,因此设计施工时须考虑上层滞水对本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其次为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场区内地下水流向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流动。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和自然排泄,人工开采主要以农田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为主;自然排泄包括蒸发及向下游侧向流出。
上层滞水(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河水、管道渗漏及侧向径流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的方式排泄。本次勘察未测到上层滞水(一),但由于大气降水、管道渗漏等原因,不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pptx VIP
- HF75过氧化氢消毒液产品技术标准2023年.docx VIP
-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解读.pdf VIP
- 职教高考教程数学冲刺复习001集合与不等式.pptx VIP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写字表课文同步正楷练字帖.pdf VIP
- 蔬菜西甜瓜种子生产技术 番茄种子生产技术、蔬菜西甜瓜种子生产技术 番茄品种类型.pptx VIP
- 深度解读《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pptx VIP
- 林场基本情况-国有河南卢氏东湾林场-国家林业局.DOC VIP
- 复合材料发展史.pptx VIP
-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第八章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