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虞世南书法地位确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虞世南书法地位的确立 摘 要: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大家,但是对二人书法地位的评价却有着高下之别,“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种抑欧扬虞现象,不仅和中国传统的儒家中和审美思想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初唐社会的南朝化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对南朝文化的偏爱,因此使出身于南方世家大族的虞世南成为“君之友”,其地位超越于欧阳询之上,从而独步书坛。 关键词:南朝化倾向;唐太宗;虞世南 欧阳询、虞世南同为初唐时期的著名书家,欧阳询仅仅大虞世南一岁,两人同时经陈入隋,又同时从窦建德的东夏王朝归降李世民,并且一道参加太宗时期设立的弘文馆任书学教师。在李世民麾下二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然而,尽管欧阳询“比肩智永,雄峙一时”,最终其名逊于虞世南。尤其是张怀瓘如下评论: “欧之于虞,可谓智均力敌,亦犹韩卢之追东郭邠也。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② 一语成定论,以此为由,朱长文曰:“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人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虽欧、虞同称,德义乃出询右也。”③ 梁巘曰:“??欧阳询险劲遒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然无永师之韵,永兴之和,又其次也。”④ 这些言语则更为尖刻,在他们的影响下,“抑欧扬虞”的观点遂成为时风之所向。生活在相同时代环境下的两位书家,他们的书法地位却迥然不同。虞世南之所以独在贞观年间琅琅成名,不仅其书法“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影响其地位差异的原因与初唐时期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乃至帝王的喜好、审美情趣甚至封建君臣之间的私人关系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初唐社会南朝化倾向 唐代上承隋、北周、西魏等北朝王朝系统,唐初的统治核心也是属于前当权者宇文泰主导下所形成的所谓“关陇集团”(陈寅恪语),而唐代的变化却具有“南朝化”倾向。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中有这样的观点:“??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是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主要的部分,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⑤。实际上在隋唐两朝建立之初,制度文化中的南朝因素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不过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南朝化的倾向愈加明显而已。从文学艺术方面看,早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江左文风即为北方所崇尚。魏、齐间最负盛名的魏收、邢邵,即分别模仿梁朝的任昉、沈约。西魏破江陵后,以梁末徐陵、庾信为代表的南方文体,风靡北方文坛,史称从“朝廷之人”到“闾阎之士”,竞相效仿。入隋后,流行的 依然是被指斥为“轻薄”、“浮华”的南朝后期文体。颜师古《大业拾遗记》称,隋废后梁、平陈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这些北迁的文士中,不少人受到隋唐两朝君王的优遇。唐前期,“文章承徐、庾遗风,天下祖尚”,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正是“江左余风”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模仿南朝文体而蜚声文坛,也因为“轻薄为文”而受到后人的批评。 初唐社会的南朝化倾向,突出表现在文化艺术之上,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看作是初唐南朝化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仰慕 王羲之书法代表了南朝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太宗对南朝文化的仰慕,进而酷爱王羲之书法,也就毫不奇怪了。首先太宗对王羲之的墨迹尽力搜求,“备集王书,圣鉴旁启”。太宗尝谓:“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⑥然后意会王羲之书法精髓,达到神形兼备。其次,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论,并最终确立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这在封建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汉末至魏晋,今体书法迅速发展,群贤备出,南朝书论力倡魏晋以来新字体(楷、行、草),逐步确立了钟、张、二王新体“四贤”的突出地位,虞和重子敬,梁武帝尊钟繇,谁为至尊,并无定论。唐初论前人书必定绕不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唐太宗《王羲之传论》论及张芝、师宜官、钟繇、二王,兼及萧子云等书家,除了王羲之以外的其余书家,皆有所不足,即使钟繇,亦是“论其尽善,或有所憾”,“尽善尽美”唯有王羲之一人,确立了王羲之书法至尊的地位。而虞世南作为王羲之七世孙的嫡传,自然是深得王羲之 书法精髓,关于虞书的师承,见于史料记载的主要是智永,《宣和书谱》记载:“释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先后”。 《旧唐书·本传》:“ 世南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 正是说明了自唐以后,确立了王羲之书法的正统地位,而虞世南得智永真传,自然受太宗推崇。虞世南入唐之后,笔力虽然渐加遒劲雅正,然而,仅从书作 来

文档评论(0)

qtrt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