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藤野先生》定稿
《朝花夕拾》: 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到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 水户: 目的: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作者描写藤野先生,既有自己看到的,也有听别人说的,这叫什么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 1.读15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典型事例。 添改讲义 “我”“不安”是因为什么? 自己学得不够好,对不起老师;老师为自己订证笔记,花去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 “我”“感激”是因为什么? 他没有民族偏见,对来自异国他乡、学习有困难的“我”及时给予热情的帮助。 添改讲义 这个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品质? 正直热忱 认真负责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 2.读16—19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典型事例。 纠正解剖图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必求良师益友。 疾学在于尊师。 藤 野 先 生 鲁 迅 第1课时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标好段号。 请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 你会读下面的字吗? 绯红 标致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匿名 读读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 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朝花夕拾》 散文 东京 清国留学生 仙台 藤野先生 北京 感激 怀念 整体理解课文 1.在 东京,表达对 清国留学生 的厌恶; 2.在 仙台,回忆与 藤野先生 的交往; 3.在北京,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感激 和 怀念。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__________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_____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藤野先生 本文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呢? 整体理解课文 作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