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内陆架EC2005孔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董江12.docVIP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董江12.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董江12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重矿物组合 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董 江1, 2 李安春2① 徐方建1, 2 黄 朋2 张凯棣2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 为探讨东海内陆架17.3kyr BP以来的重矿物含量变化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对东海内陆架南部泥质沉积中心EC2005孔重矿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0.063—0.25mm粒级中,重矿物含量平均值为27.26%,变化范围3.66—89.62%,较高的重矿物含量均出现在自生黄铁矿富集的层位;(2)片状矿物、陆源金属矿物、角闪石族矿物、绿帘石族矿物、白云石、辉石族矿物、变质矿物、蚀变矿物和自生黄铁矿占重矿物总数的96.00%以上,但其含量变化很大;(3)以重矿物分布特征为依据将岩心划分为Ⅰ—Ⅴ五个沉积层段,各层段对应的特征矿物分别为片状矿物、白云石、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和绿帘石。结合粒度、AMS14C年代及西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等数据,对物源的分析表明:在17.3—16.4kyr BP时期,EC2005孔沉积物源主要是浙江沿岸河流;在16.4—12.3kyr BP时期,EC2005孔沉积物可能受到浙江沿岸河流和长江所携带物质的共同影响;在12.3—0kyr BP时期,EC2005孔沉积物源主要是长江,其次,还可能受到浙江沿岸河流所携带物质的影响。 关键词:重矿物;物源;EC2005孔;东海内陆架 中图分类号: P736.21+2 东海大陆架作为中国边缘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沉积大量来自长江、黄河、台湾河流和浙-闽沿岸河流携带的入海物质(Liu et al, 2006, 2007; Liu et al, 2010; Xu et al, 2012; Zhou et al, 2014),特别是全新世以来,在东海内陆架沉积了大量的以粉砂和粘土粒级为主的细粒物质,形成了东西向宽约100km,北东-南西向长约800—1000km的泥质条带(图1, 秦蕴珊等, 1987; Liu et al, 2006, 2007; Xu et al, 2009a)。因此,东海陆架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是研究海陆相互作用和河流入海物质分布的理想区域。 碎屑矿物分析,特别是重矿物分析是研究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分布规律和沉积物来源的基本方法。目前对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研究成果较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丽蓉等(2008)就对东海陆架的碎屑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碎屑矿物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东海表层沉积物源。后来多位学者利用Q聚类或R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碎屑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王先兰等, 1982, 1986; 王昆山等, 2003; 王中波等, 2012);利用重矿物组合特征或锆石等单矿物的表面微结构、地球化学特征等探讨沉积物来源(孙白云, 1985; Chen, 1989; 杨守业, 2000);利用自生黄铁矿等特征矿物来探讨沉积环境(李安春等, 1991; 初凤友等, 1994, 1995; 王昆山等, 2005)。 由上述论述可知,前人对东海陆架碎屑矿物的研究主要针对于陆架表层和内陆架全新世泥质沉积体,而针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碎屑矿物,特别是内陆架南部重矿物的研究仍很少。本文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南部沉积中心EC2005孔(图1)的重矿物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EC2005孔的岩性描述、沉积物粒度和AMS14C年代测试等数据(徐方建等, 2009; Xu et al, 2009b, 2011),探讨末次盛冰期末期以来东海内陆架的物源变化。 图1 研究站位、东海流系(修改自苏纪兰, 2001; Ichikawa et al, 2002)、长江(蓝色线区域)和台湾(绿色区域)细粒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泥质的沉积厚度(m)分布图(修改自Liu et al, 2006, 2007; Xu et al, 2012) 图中蓝色虚线为不确定边界,红色四角星代表EC2005孔站位。 Fig.1 Isopach map (in meters) of fine grained sediment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in blue lines) and Choshui River (the green area) in the inner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modified by Liu et al, 2006, 2007; Xu et al, 2012). The winter current system in East China Sea (modified b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