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第二章.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器视觉第二章

第二章 人类视觉;人眼所能看到的光谱范围,只是电磁辐射波范围的很小一部分, 其波长范围从380纳米到780纳米,这段波长称为可见光谱。;2.1 人类视觉简介; 眼球壁的正前方是角膜。角膜具有屈光功能,光线经角膜发生屈折进入眼内。眼球壁的其余部分是白色巩膜,它主要起巩固、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壁的中层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呈黑色,起着吸收外来散光的作用,消除光线在眼球内部的乱反射。虹膜在角膜的后面,位于晶体的前面,虹膜中央的圆孔叫做瞳孔。虹膜可以使瞳孔扩大和缩小,睫状体位于虹膜后面,其内部有睫状肌,起调节晶体的作用。眼球壁内层是视网膜和视神经乳头。视网膜是一种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视网膜由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种感光细胞成,其中,锥体细胞约有650万个,杆体细胞约有1亿个。; 视网膜可分为以视轴为中心直径约6毫米的中央区和周边区。中央区有一直径约2毫米呈黄色区域,称为黄斑。黄斑中央有一小凹,叫做中央凹,面积约1平方毫米。人类视觉的中央凹没有杆体细胞,只有锥体细胞,其密度高达每平方毫米150,000。中央凹的锥体细胞密度很高,是产生最清晰视觉的地方。杆体细胞主要是在黑暗的条件下起作用,同时还负责察觉物体的运动。因此,常将锥体细胞称为明视觉细胞,将杆体细胞称为暗视觉细胞。 眼球内包括晶体、房水及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 2.1.2 视觉通路; 到达视网膜的光线经杆体和锥体细胞转换为神经信号,并经视网膜中的神经节细胞加工,传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在外膝体换神经元后,由外膝体神经元直接经放射到视皮层,这时视束的大部分纤维去向,称为视觉的第一视通路。视束的一小部分纤维走向内方,经上丘臂,到达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浅层神经元再透射到丘脑枕换元后,再透射到视皮层,上丘还有纤维直接透射到视皮层。由于这条通路不经过外膝体,故称为第二视通路。; 人们普遍认为,视神经信号主要是通过视觉第一通路到达视皮层,因此,第一视觉通路在视觉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第二视觉通路??作用及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如图2.4所示。;2.1.3视觉信息处理过程; 研究表明: 猴和人的视网膜中,含有三种不同的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对不同的光谱,其敏感性也是不同的。三种锥体细胞对光谱的敏感峰值分别在430纳米,540纳米和570纳米。这三个峰值段正对应着光谱中的红、绿、蓝区域。实验进一步表明,当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同时刺激人眼时,会产生各种颜色感觉。其中有一种比例会使得颜色感觉完全消失,只有亮度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色觉三变量性(tri-variance of color vision ),说明颜色只取决于三个基本的输入量,这也是色觉三基色原理的基础。; 人类的视觉不仅要识别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而且要随时地作用于物体。立体知觉就是指判断物体距离或深度的感觉。正常的双眼视觉都可以提供高度的立体感。外界目标在视网膜上的象是二维的,而且同一物体在左右眼的视网膜上的成像有着微小的差异。实际上,这种不同为立体视觉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视差。首次使用随机点立体图对作为刺激研究了立体视知觉,如图2.4所示,这种刺激图形排除了所有单眼视觉引入的第二视觉线索,而只保留了视差信息。;2.2 感受野; Rodieck于1965年提出了同心圆拮抗式感受野的数学模型,如图2.8所示,它由一个兴奋作用强的中心机制和一个作用较弱但面积更大的抑制性周边机制构成[Rodieck 1965]。这两个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机制,都具有高斯分布的性质,但中心机制具有更高的峰敏感度,而且彼此方向相反,故称相减关系,又称高斯差模型。; 神经节细胞对落入其感受野内的对比度有选择性的敏感性要比落入整个感受野上的总光强的信息更加敏感。图2.9为一个对比边刺激物位于On-型感受野不同位置时,其GC反应放电频率变化。图2.9(b)表明,当刺激物从左移到感受野的中心区域边界且没有覆盖中心区域时,GC对这一位置的对比边缘反应要比同样光强的弥散光覆盖整个感受野(图2.9(a))所引起的反应更强。GC感受野的这种对明暗对比边缘特别敏感的性质,可以解释心理物理学中著名的马赫带效应(Mach Band)。; 马赫是19世纪著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他在观察一个亮度渐变的边缘时,发现主观感觉在亮度的一端呈现一个特别亮的亮带,在暗的一端呈现一个特别暗的暗带,如图2.10所示,这就是马赫带。图2.10 的上方给出了On-型感受野的位置示意图,位置3的GC反应最为强烈,它对应于图2.9(b)的位置,位置4相当于图2.9(a)的位置,因此,强度仍然较强,但不是最强烈的反应,位置2对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