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及总体技术流程.pdf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及总体技术流程.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5卷第1期 地 理 科 学 Vol. 35 No. 1 2 0 15年01 月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Jan . , 2 0 15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 版) 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樊 杰, 王亚飞,汤 青,周 侃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摘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 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 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 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 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 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 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 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 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 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 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关 键键 词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主体功能区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01-0001-10 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是按照生态文明 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区域战略和政策、 建设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 研制发展和布局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届 [1,2] 间开发格局的系列部署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能 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力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应当成为未来检测主体功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资源环境承 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 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 [3,4] 也是今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 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可见,建立资 中国正处在转变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增长方式 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 的发展时期,强化约束性、限制性的自上而下治理 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对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转 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具有紧迫的现实需求,资源环 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可 [7,8] 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无疑是一个有效合理的途径。 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自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首次将资源环境承 “未来地球”框架文件提出要系统解决全球和 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成功运用于重大规划决策之后,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其解决方案与地理科学研 [5,6] 在决策层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 究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高度一致,其研究工作 “十二五”规划开始,科学认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包括对资源环境发展态势的科学观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