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虑到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协调地基变形过程中将引起端部地基反力的增加,因而在按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设进行计算后,将条形基础两端边跨的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 计算求得的“支座”反力,一般不等于原柱传来的荷载。此时可将支座反力与柱子的轴力之差折算成均匀荷载布置在支座两侧各1/3跨内,再按连续梁计算内力,并与原算得的内力叠加。经调整后不平衡力将明显减少,一般调整1~2次即可,这个调整方法也称调整倒梁法。具体可参考《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8.8.3 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的简化计算 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以致沿柱列一个方向上设置条形基础已不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和地基变形要求时,可考虑沿柱列的两个方向都设置条形基础,形成十字交叉基础,以增大基础底面积及基础刚度。十字交叉梁基础是具有较大抗弯刚度的超静定结构体系,对地基的不均匀变形有较大的调节能力。 柱下交叉梁基础,在每个交叉点(简称节点)上作用有柱传来的轴力及两个方向的弯矩。同柱下条形基础一样,当两个方向的梁高均h≥1/6柱距,地基土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地基反力可近似按直线分布。根据节点处两方向竖向位移和转角相等的条件,可求得各节点在两方向梁上的分配荷载,然后按柱下条形基础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可。 1.地基梁刚度特征系数s的计算 Ks——地基系数,kN/m3; b——基础宽度,m; I——基础横截面的惯性矩,m4; Ec——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Ec·I——基础横截面刚度,kN·m2 S——地基梁弹性特征系数的倒数,S=1/? 地基系数Ks值(kN/m3) 25000~40000 紧密砂或中密砾石 15000~25000 中密砂或松散砾石 10000~15000 松砂 40000~10000 硬塑 20000~40000 可塑 10000~20000 软塑 粘性土 5000~10000 软质粘性土 1000~5000 淤泥质土、有机质土或新填土 2.节点轴力分配计算 根据节点的不同类型,节点轴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T”形节点 图8.35 (2)十字形节点 图8.35 (3)L形节点 ①对于无外伸的L形节点 图8.35(c) 8.9 高层结构筏形基础设计要点 (1)墙下筏板基础宜为等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平板;垫层厚度宜为l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选用C30,对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地下室筏板,尚需考虑混凝土抗渗等级; (2)底板受力钢筋直径≥?8。当有垫层时,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5mm。底板配筋除符合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0.15%的配筋率连通配置,跨中钢筋应全部连通; (3)埋置深度较大时,宜做成架空地板,其净空要满足管道的安装和检修要求,如采用不埋式筏板,四周必须设置边梁,底板四角尚应布置放射状附加构造钢筋; 构造要求 (4)筏板厚度可根据楼层层楼按每层50mm初定,宜≥250mm;对12层以上建筑的梁板式筏形基础,其底板厚度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边净跨之比≥1/14,且板厚≥400mm。 (5)筏板悬挑(外伸)长度,从轴线算起,横向≤1500mm,纵向≤1000mm;当预估沉降量>120mm时,必须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6)当筏形基础的厚度>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12、@≤300mm的双向钢筋网。底板和基础梁的配筋除了应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梁板式筏形基础的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底部钢筋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配筋率不应小于 0.15%,顶部钢筋应按计算配筋全部贯通。 (7)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地下室钢砼外墙厚度≥250mm,内墙厚度≥200mm。墙的截面设计除了应满足计算承载力要求外,尚应考虑变形、抗裂及防渗等要求。墙体内应设置双面钢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直径>?12,@≤300mm。 地下室底层柱、剪力墙与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基础梁连接时,要求:柱、墙的边缘至基础梁边缘的距离≥50mm[图 (a)];当交叉基础梁的宽度小于柱截面的边长时,交叉基础梁连接处应设置八字角,角柱与八字角之间的净距≥50mm[图 (b)];单向基础梁与柱的连接、基础梁与剪力墙的连接分别采用[图 (c)]、[图 (d)]。筏板与地下室外墙的接缝、地下室外墙沿高度处的水平接缝应严格按施工缝要求施工,必要时可设通长止水带。 8.10 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减小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建筑措施 结构措施 施工措施 建筑物体型,力求简单;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合理布置纵横墙 ; 设置沉降缝 ; 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 调整建筑物的某些标高 ; 减轻建筑物自重; 设置圈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版.pptx VIP
- 服装设计教程_自学服装设计.pdf VIP
- 医疗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培训PPT课件(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医疗纠纷).pptx VIP
- XX市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项目技术方案(2023最新).pdf VIP
- 《应急疏散演练》课件.ppt VIP
-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共4套).pdf VIP
- 2025年山区救援网5G网络覆盖对山区救援效率的影响报告.docx VIP
- 向量的概念试题.pdf VIP
- 光伏施工项目资源配备计划.docx VIP
- 中国地铁发展史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