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编导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独眼看世界,三足定乾坤。电视纪录片面向社会生活寻找题材,但是,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纪录什么、为什么纪录、怎样纪录,这些核心问题贯穿在纪录过程的始终。
流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而言,纪录即是一种对原始素材进行检筛与整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在平凡、平实甚而是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入、深刻、深邃的心灵体验并不容易。
一、创作前期编导应关注生活
严格地说,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渐渐失去观众。纪录片编导以风雅自命,指责大众没有文化品位,当然,观众也埋怨当今的纪录片晦涩、枯燥、沉闷,故作高深。就拿时下创作中嚷嚷得很欢的纪实风格来说,一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抓取一组走马观花的影像,配以解说即成纪录片。在 “一片生活”的背后,纪录片离观众越来越远。
到底是观众抛弃了纪录片?还是纪录片背离了观众?
目前我国纪录片的现状是城市题材少,社会矛盾题材少,关注个体心灵情感的更少。老少边穷题材一度泛滥荧屏,似乎这才是文化品位,然而过度地关注弱势群体,往往容易陷入猎奇与投机的嫌疑,已经让观众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其实,转型期的中国有太多问题值得关注:人口迁徙、制度变革、上岗下岗、情感困惑、观念更替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心态等等,纪录这些问题的作品都可能为社会所关注。
与普通电视节目相比,纪录片依赖的不是题材猎奇,而是对题材的深入开拓与细腻捕捉,认真观察与耐心等待是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条件。然而通讯、交通、时间、经费等问题的存在,让随时抓取生活里的细节变化成为一种空洞的想象。
《我们的留学生活》、《老头》、《舟舟的世界》都是身边的纪录片:拍摄身边的人和事。免去舟车机劳顿,免去经费挤压,随时抓取生活里的细节变化。(从这一层意义来说,非职业化似乎更符合纪录片特性。)当然,这些片子的成功也为我们留下这样的启示:不要感叹观众抛弃纪录片,也许,纪录片制作者应直面生活,介入矛盾与冲突,介入情感与心灵,而身边的生活无疑最为熟悉。毕竟,纪录片的故事不是编出来的,更不是导出来的,而是纪录出来的。
二、创作中编导的介入:编辑意识的前移
任何类型的电视节目创作过程都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制作主要是选取题材,收集相关材料,确立主题,整体构思等等。接着便是假以时日的现场拍摄,而后期制作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编辑了。虽然电视编辑的具体工作是在后期完成的,但是编辑思维却是渗透在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各个环节中。编导在节目采录到播出的整个流水环节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说,电视编导应是电视全才,有过电视新闻采制、拍摄、编辑的经历,这样从事编导工作才有一定的基础。一位编导,他不撰稿时,要与文字人员进行沟通,然后修整文字。当他不兼作摄像时,他要与摄像沟通,尤其是一些运动变化的镜头,如何去表现预期的风格与主题。这些沟通是细致而繁琐的,有时甚至要通过争论、商讨来完成。
由于纪录片拍摄对象的行为、状况及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创作者往往会拍摄到意料之外的画面,同时也常常会由于客观原因而无法完成先前的构想,这样,最后成形的纪录片可能会偏离前期确立的主题,于是,编导在思考怎么拍,拍什么的同时,也被附加了另外的问题:拍了之后怎么编。优秀的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都没有中断对后期编辑的思索。这样形成的编辑思维,又反过来决定拍摄对象的选择。前期决策、拍摄行为与编辑思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使得片子在后期制作中得以顺利完成,而不致出现无法编排,没有主题的尴尬局面。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梁碧波拍摄《三节草》,在时间很仓促的情况下,拿到选题直接奔赴现场,在拍摄的过程中建构框架,选取素材,提炼主题。这些片子的成功,是与创作者在拍摄中形成并坚持的编辑思维所分不开的。
三、创作后期编导的艺术水准:纪实与虚构的统一
纪实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用专业术语说,是“对生活原态的一种美学把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生活的重构,具有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双重品格。但是,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纪录就等于现实,虚构就是虚拟,笔者认为,这是思维逻辑的误解。纪录,应是多维真实的混合,纪录片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逼近真实。要达到这一目的,纪录片就不应当拒绝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各种手法,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就是纪实与虚构的最佳配置。
为了维护真实,之前若干“不许”成为许多纪录人不可逾越的游戏规则:不许扮演、不许专业照明、不用音乐、不用蒙太奇组接技巧等。如此多的“不许”形成了一代纪录片工作者对维护真实性的良苦用心,构成了独特的风格。人们担心属于表现范畴的蒙太奇,会影响纪录片记录生活的原生态,从而动摇其真实的本性。但是,笔者认为,把一系列不同时空拍摄的镜头联系起来的技术蒙太奇,仅仅是从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