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汇编
2015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互联网+”以及由其带来的互联网创新正在迅速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而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经营者也能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在“互联网+”的业态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的被经营者所掌握,由此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为了解消费者对个人信息被采集以及大数据运用的观点、看法,以及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期望,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辽宁、吉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29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以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30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开展了相关网络调查,现发布《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状况调查报告》。
●近三成受访者不知何为“大数据”
“大数据”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本次调查发现,对于是否了解“大数据”的概念这个问题,仅有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还有68%的受访者表示略有所知,更有24%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见图1)。
图1:受访者是否了解“大数据”的概念?
●受访者心忧个人数据泄露
虽然对于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大数据”这一概念依然比较陌生,但对于“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是否更容易泄露”这个问题,有76%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得回答,认为“不是”和“说不清”的受访者各占12%(见图2)。
图2: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是否更容易泄露?
而对“过去一年中,有没有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问题调查中,52%的受访者认为“有”,认为“没有”的受访者约40%,还有8%受访者表示说不清(见图3)。
图3:在过去一年中,受访者有没有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
●仅4成消费者知道智能设备有泄露个人信息隐患
而在“大数据”时代,对个人数据的收集方式更加多样,比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之类的个人穿戴式智能设备,就有将个人健康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的功能。
调查显示,只有4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有这个隐患,还有4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另有1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见图4)。
图4:受访者是否知道个人穿戴式智能设备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隐患?
调查还显示,只有2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60%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还有20%受访者表示说不清(见图5)。
图5:受访者是否愿意使用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智能穿戴设备?●消费者认为个人财务信息最重要
个人信息范围十分广泛,在本轮调查中,将个人信息封为六大类,分别为个人身份类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个人消费类信息,包括网购记录、线下购物记录、网络浏览记录等;个人通讯类信息,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短信、QQ、微信等聊天记录;个人财务类信息,包括银行卡号、个人财务状况、网络账号和密码等;个人背景类信息,包括病历、体检记录、学历、工作经历等;个人社会关系类信息,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婚姻情况等。
关于“在大数据时代,哪些个人信息最重要”的调查中, 26%的消费者认为,个人财务信息最重要;其次是个人身份信息,占23%;排在第三的则是个人通讯信息,为18%;第四是个人消费信息,为15%;第五是个人社会关系信息,为11%,最后是个人背景信息,约7%(见图6)。
图6:受访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哪些个人信息最重要?
而对于“在大数据时代,你被泄露最多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这一问题,消费者的投票显示,泄露最多的是个人通讯信息,达到33%;其次是个人身份信息,为28%;第三是个人消费信息,为20%;个人财务信息有10%,排第四;个人社会关系信息第五,约8%;泄露情况最少的是个人背景信息,约3%(见图7)。
图7:受访者认为,被泄露最多的个人信息是哪些?
●消费者认为网站和个人终端APP泄露信息最多
在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渠道的调查中,被认为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是网站,包括电商平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占14%;其次是手机、PAD、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个人信息终端上的APP,占13%;第三是汽车行业,如4S店和电信服务商,都达到12%;第四是类似电子邮箱、微信、QQ之类的通讯软件和房地产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租房中介公司,达到11%;第五是快递公司,占9%;第六是银行保险业,有8%;第七是医疗、教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业,约5%;认为其他行业的有3%,最少的是包括机票代理、火车票代理在内的航空公司和行政机关,各约1%(见图8)。
图8:消费者认为哪个途径泄露个人信息最多?
●消费者吁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保护个人信息
在对于“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大数据应该如何保护”的调查中,得票最高的措施是“对盗窃、倒卖以及不当使用个人信息的企业、个人进行严厉打击”,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