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践行我们的价值观 争做最美长兴人
稽查大队 高继豪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说:“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被笼统成为‘文化’的东西,在人类经济进步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 务实,即讲求实效、实事求是侧重从政治生活层面上的倡导。崇尚多做少说,做也不说,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守信,即尊重规则、信守承诺侧重从经济生活层面的倡导即重学善学、敢闯敢创侧重从文化生活层面的倡导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向善,即人心向善、从善如流侧重从社会生活层面的倡导。激发着全社会的向善力量。他们都这样回应社会的赞誉——鲜活的生命就在那里,我不能什么也不做,看着他(她)消失。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原是一切真、善、美的根本。尊重生命,护佑生命,把生命提高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样的生命意识激发社会向善力量,于个人言,是对自身生命的备加珍惜,对生活的信心;于他人言,是通过爱心善意可以帮助改变妞妞等个体的命运;于整个社会言,则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改变社会群体的命运。50年前,雷锋这位普通的战士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种不朽的道德精神:助人为乐,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服务人民,给社会以秋天般的奉献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对事业投以夏天般的热情做好事,不嫌点滴微小做好人,能在日常平凡中成就纯粹高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律己成就温良恭俭让之美德,为人达于仁爱道义之至善。行为平凡而品格非凡,动机单纯而德性纯粹,生命短暂而精神长久。因此,他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典范。49年前,毛泽东主席挥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不难看出,最美人物与,其精神实质都一样,共同用自己的血和汗甚至生命不断描绘着雷锋精神这幅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精神画卷。不同时代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主旋律,甚至有不同的话语系统,但根本内容和透射出的精神光芒却是相通的,甚至一致的。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也是当今时代人们对最美精神的渴望,也是最美现象的精神底蕴。正如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所说的那样,最美的称谓,是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道德激赏和赞美,体现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是对真善美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当英雄的事迹传开,我们从网络上又一次读到了值与不值的争论。什么时候,在生命的急危关头,在道义的取舍时刻,我们开始学会用如此工具的理性去权衡?以如此功利的心态去抉择?这是对英雄壮举的亵渎,也是对人性善良的漠视。
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利益需求,开阔者我们的视野,解放着我们的欲望,也消解着生命的真谛,流失着生活的意义。曾经神圣的意识形态在世俗化的潮流中经受冲击,曾经普遍的社会认同在多元化的解构中日渐疏离,一些曾是大众生活道德标杆的人物被肆意质疑、嘲弄,一些冲击道德底线背离责任伦理的言行被片面同情、辩护。金钱的逻辑,正无情地挤压着我们的生活,颠覆着原有的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当长江大学的学生跪求现场的船主挽救同学的生命,却遭到冷漠拒绝,这黑了良心的丑陋一幕,深深伤害着青年学子的心灵,也深深刺痛着社会大众的良知。几年前南京“彭宇案”发生后,有人便得出结论:老人倒地不要去扶;最近上海的几起钓鱼执法案曝光后,有人就开始学乖:本车拒绝搭载救助。在相似的困境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附和、接受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是否已经养成一种对他人生存状态的习惯性冷漠?
传统美德,是一片丰饶的土壤,生长着本真的人生体验,孕育出鲜活的道德追求。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不仅是儒家文人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也是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日常的道德实践。人伦亲情,生命热爱,诚信意识,道义情怀,奉献品格,中国特色的道德建设正是从这里衍生、拓展。
面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和伦理底线的下滑,我们心情沉痛地去感叹、愤懑;面对道德尺度的紊乱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我们理直气壮地去质疑、批判;面对生活秩序的失范和世道人心的冷漠,我们满怀希望地去等待、寻找。但是,假如当这一切过后,还是习见的庸常和喧哗,甚至或心甘情愿或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追逐其中乐此不疲,那么,谁来填补价值的虚空,谁来祛除心灵的魔障?唯一能救赎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其实,这些普通的人物,原本并非为着这响亮的掌声和颂歌,并未奢求这热烈的倡扬和感动,,他们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