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齿轮副的侧隙 :齿轮副的侧隙分圆周侧隙和法向侧隙。齿轮副的法向侧隙jn是指装配好的齿轮副。当工作面接触时,非工作齿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圆周侧隙是指装配好的齿轮副,当一个齿轮固定时,另一个齿轮的圆周晃动量,以分度圆上弧长计。 第四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 齿轮精度等级的确定 齿轮误差检验组的选择 齿轮副侧隙的确定 图样标注 HOME 齿轮精度等级的确定 一、精度等级 齿轮及齿轮副共规定有12个精度等级,用1,2,…,12表示。其中1级精度最高,12级精度最低。 齿轮和齿轮副的误差项目都规定了相应的公差或极限偏差,除接触斑点外,其余项目的公差代号均为对应的误差代号去掉△;并将单个齿轮的公差项目分为Ⅰ、Ⅱ、Ⅲ公差组(如表11-1),各公差组中的公差项目、代号、所用公差值符号、公差值计算公式及齿轮副的有关公差列于表 11-2,11-3。 齿轮精度等级的确定(续) 齿轮的精度等级应根据齿轮的用途、使用要求、传递功率及圆周速度及其它技术要求而定,同时考虑切齿工艺及经济性。齿轮3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应分别规定,可采用同级,也可以不同级,但同一公差组中的项目必须同级。齿轮副中两齿轮对应公差组的精度采用同级,也允许不同级。 一般齿轮传动多按齿轮圆周线速度确定第Ⅱ公差组的精度等级。当对传递运动准确性没有特别要求时,第Ⅰ公差组的精度常比第 Ⅱ公差组低一个等级,当所传递的功率不特别大时,第Ⅲ公差组一般采用和第Ⅱ公差组相同的精度等级。表11-4、表11-5。 HOME 齿轮误差检验组的选择 按照表确定每一公差组的误差检验组时,应综合考虑检测的目的、齿轮的精度等级、生产规模及现有测量器具等因素。 检测目的。当齿轮的检测是为了验收产品,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时,宜选用综合性项目。若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工艺分析,查找误差原因时,宜选择单项检测项目。 精度等级。高精度的齿轮用于重要场合,因此应选择反映误差较为全面的综合性项目或较为重要的单项检测项目。对6级以上的齿轮,第Ⅱ公差组采用单项检测项目时,必须检测△ff。而对于中低精度的齿轮可以用△Fr或△Fw进行单项检测。 齿轮误差检验组的选择(续) 加工工艺。如第Ⅱ公差组用△ff与△fpt组合,适用于磨齿加工,△ff反映砂轮齿形角误差,△fpt反映机床分度误差。△ff与△fpb组合适合于滚齿和插齿加工,这时△ff反映齿轮齿面形状误差,△fpb反映齿形角误差。 生产批量及检测设备。生产批量大时,应选择检测效率高的项目。如汽车、拖拉机行业,第Ⅰ公差组多用△Fi″的△Fw组合,因为△Fi″检测方便迅速,可全数检验,△Fw只需抽检即可。同时应尽量用同一台仪器测量多项误差。如第Ⅰ公差组检验△Fp,第Ⅱ公差组就应当选择△fpt与其它项目组合,因为两者测量方法相同。检验指标的推荐方法如表11-2。 HOME 齿轮副的公差项目有以下六项 1、X、y方向轴线的平行度误差(△fx、 △fy ) 2、中心距偏差△fa 3、切向综合误差△Fic′ 4、一齿切向综合误差△fic′ 5、齿轮副的接触斑点 6、最大最小极限侧隙 。 各级精度齿轮及齿轮副所规定的各项公差或极限偏差值见表11-9至表11-20 二、齿轮副侧隙 齿轮副的侧隙应根据齿轮工作时的温度和润滑条件确定,与齿轮的精度等级无关。高温工作的传动齿轮,为保证正常润滑,避免发热卡死,要求有较大的侧隙;而需正反转或读数机构的齿轮,为避免空程,则要求较小的侧隙。 设计选定的最小极限侧隙j nmin。 j nmin应等于为补偿温升变形而引起的最小侧隙量j n1和为保证齿轮工作面的正常工作润滑所需的最小侧隙 j n2之和。即: j nmin = j n1 + j n2 1.补偿温升变形而引起的最小侧隙量j n1 2.保证齿轮工作面的正常工作润滑所需的最小侧隙 j n2 j n2取决于润滑方式和齿轮的工作速度。当用油池润滑时, j n2=(5~10)mn(um)。当用喷油润滑时,对于低速传动j n2=10mn(um),对于中速传动 j n2=20mn(um),对于高速传动 j n2=30mn(um)。 对于超高速传动j n2=(30~50)mn(um)。 侧隙获得方法和齿厚极限偏差代号 获得侧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齿厚制,即固定齿厚的极限偏差,通过改变中心距的基本偏差来获得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此方法用于中心距可调的机构。另一种方法是基中心距制,即固定中心距的极限偏差,通过改变齿厚的上偏差来得到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国标采用后一种。 国标规定了14种齿厚极限偏差的数值,并用14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每一种代号代表的齿厚极限偏差的数值均以齿距极限偏差(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第6章技术总结.ppt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技术总结.ppt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专题)技术总结.ppt
- 视频监控与视频第七章特征提取基本特征研究.ppt
-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研究.ppt
-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技术总结.ppt
- 金属活动序技术总结.ppt
- 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设备研究.ppt
-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2研究.ppt
- 计算机网络第五章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技术总结.ppt
-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考前必读时评文章16篇.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押题预测:中国精神.docx
- 2025届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中考生物最后冲刺卷含解析.doc
- 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重点中学2025届十校联考最后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2025届中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县2025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doc
- 迪卡侬环境要求详解.pptx
- DB32_T 4502-2023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评价规范.pdf
- DB32_T 4489-2023 市场监管行政审批远程评审工作规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