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看西方雕塑.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材料看西方雕塑.pdf

困 研 究 的重文人轻工匠便是一个很典型例子。为了说得透一点,笔者 文人们对绘画这门技艺产生了另外一种认识,世之审美观便 有必要谈一点文人与工匠艺术之分的缘 由。 由文人雅士崇尚的观念为其最高原则了。其实 文“人画”的创 中国传统美学 自启蒙时期虽带有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作群体是当时具有较高文学或艺术修养的文士,可以说他们 但始终浸淫着道家的出世风尚,两种文化在彼此对立、交融、 是业余画家,而 工“匠画”则是专业画家所为,只不过文人画 互补中交错地沉浮着 ,至两汉,学术思想中几乎成为儒、道两 重神轻形,以宣泄心态为主的审美思想,深得士大夫文人阶层 家之天下,这是汉代政治原则的需要,特别是汉初 “与民休 的拥护而形成 了一种艺术思潮而 已,它的出现遂从院体画与 息”的 文“景之治”更能说明这一点,因此 “内用黄老,外示 画工中分化出来了。在中国美术史中凡是留名千古者,绝大部 儒术”是其治国之道,而其他诸家也只能依草本而欣欣了,虽 分是为精神意义上的 “美的”或者说是为 “美的艺术”而创作 有以后的 “罢黔百家,一尊于儒”,但道家思想之暗流,已潜 的作品,而创造了许多艺术奇迹却留不下作者名字的作品,大 于人们的心灵。到了魏晋南北朝三玄之学兴起,清谈之风崇 都是为 应“用”或 使“用”而创作的艺术品,这种 文“人”与 尚,这固然对所谓艺术可能起着飘然脱俗的作用,然其思想流 “工匠”之分,崇文人鄙工匠的现象是中国艺术史所特有的现 弊必然影响着人们对于人生观的认识 ,上流社会似乎陶醉在 象,这与上面提到的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纸面或 口头上,表达着那永远也难以实现的理想。相对而言劳 ( 当然文人画的审美观的形成也并非孤立的,它也是由中国文 作者 自然地便被视为庸碌无为之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 化中的多用因素构成的,在理论方面魏、晋、六朝时期的艺术 著名学者汪侏其编纂的 神《童诗》作为启蒙读物将 万“般皆下 观是其先导,如顾恺之的 传“神”“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宗 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的人生观提到 炳的 畅“情” “质有而趣灵”,特别是 世《说新语》中与人物品 立“身之本”的高度 ,在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人生 藻有关的品评标准直接被运用到绘画创作与品评之中,如 骨“ 理想中,必然诱导了人民的崇尚趋向,也 自然地影响着人们审 气” 风“骨” 神“似” 形“似”等。在绘画方面又有诸如王维的 美观的形成 ,因而 ,艺术一旦与使用、一旦投人 了巨大的劳 水墨渲淡,董、巨山水等等,这些都为宋之文人画的出现积淀 动,便被排斥在 艺“术”之外,这一点在我国传统雕塑艺术中 了丰厚的精神基础。) 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西方雕塑家建筑家是知识分子、是学者、 说到此,可能有人会指出我国近代绘画艺术重技术轻观 是艺术家,如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等。而在我国传 念的倾向与传统文人画重观念、重心性的艺术观念怎么能混 统雕塑家是不知名的,地位低下的工匠,属 百“工”之阶层。 为一谈呢? 是的,两者当然是有区别,但笔者想说的是这种认 就是这么一个阶层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可以说中国 识的偏颇是同出一辙 ,异曲同工的,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因此 雕塑的图像史是 由历代这些被称为 “匠人”的人完成的,如果 若想对这种偏颇做 出解释就必须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 我们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中没有这些 “匠人”,请 问我们的文 和对于背景材料的把握中寻得一些蛛丝马迹来。 明还剩几许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