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破坏的细观机制与强度特征.DOC

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破坏的细观机制与强度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破坏的细观机制与强度特征

附件2 论文中英文摘要 作者姓名:左建平 论文题目: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破坏的细观机制与强度特征 中 文 摘 要 针对目前国际上有关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岩石的破坏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尺度上的研究,以及不能实时在线观察岩石热开裂实验中缺陷变化规律,本文从实验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改进,强调岩石细观结构演化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高即表现出温度对抗拉强度影响的非线性分段特性Boltzmann统理论模型预测验研究取得如下新的认识和结果: (1) 实时在线观察和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砂岩的热开裂,得到了砂岩热开裂的临界温度及不同温度下砂岩表面热开裂裂纹的分布规律,并对砂岩热开裂进行了分类,通过相应的细观模型对砂岩热开裂机制进行了解释,指出热膨胀不匹配和热膨胀各向异性是砂岩热开裂的主要机制。而热开裂的演化影响着砂岩强度的变化。℃以下砂岩表面不发生热开裂;更高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岩表面热开裂的裂纹分布模式具有分形性质,当温度低于150℃时,砂岩表面分形维数变化不明显;当温度大于150℃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表面分形维数呈现非线性变化过程,服从经典的Boltzmann统计分布,并赋予分形维数一定的物理含义:表示不同温度条件下砂岩表面热开裂的裂纹演化规律。实验表明150℃左右为砂岩热开裂萌生和形核的临界温度。根据热开裂的路径,在细观层次上把砂岩表面的热开裂分矿物颗粒上的热开裂、粘土胶结物与矿物颗粒的界面的热开裂、矿物颗粒与矿物颗粒之间的热开裂、粘土胶结物上的热开裂;而在微观层次上把矿物颗粒上的热开裂再细分为沿晶热开裂、穿晶热开裂及两者的混合热开裂。本文通过相应的细观模型,如球形内含物模型、两颗粒力学模型、矿物颗粒或晶粒热变形模型等对部分热开裂现象进行了定性的解释,并对热开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备注:研究成果已发表于2007年《地球物理学报》第50卷第4期及2005年《Physica E》第28卷第1期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影响因子2.95)已被接收。 (2) 实时在线研究了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的细观破坏过程,得出了150℃左右是细观砂岩承载能力变化的临界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的断裂机制由脆性机制向延性机制转变,抵抗和协调变形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并对砂岩细观破坏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发现砂岩的脆性断裂可在两个甚至多个地方发生、不同矿物可能是独立承载、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的脆性断裂过程的裂纹分叉等新现象。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载荷-位移曲线分析,指出细观砂岩承载能力变化的临界温度为150℃左右:温度从25℃升到150℃时,承载能力有所升高;而温度150℃升到更高温度(200℃、250℃和300℃),承载能力又有所下降;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影响下砂岩宏观断裂位置分布图和主裂纹附近的微裂纹,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的细观断裂机制有由脆性机制向延性机制转变的趋势,抵抗和协调变形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而这是影响承载能力变化的表现。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对扫描电镜下细观变形场的测量,得到了砂岩试件破坏时的变形场,发现砂岩的局部区域出现了转动及不均匀变形。 备注:研究成果已《力学学报》及国际杂志美国ASTM协会的《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3) 褶皱现象不仅仅是挤压作用造成的,也可能是受到拉和温度长时间的共同影响而造成的通过对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断口形貌的系统研究,系统分析和揭示了温度对砂岩微观断裂机制及抗拉强度的影响,建立了温度-应力共同作用岩石整体破坏准则。通过不同温度下砂岩的局部解理断口及局部疲劳断口的实验对比,以及不同温度下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模型的理论分析,证实了温度对砂岩的微观断裂机制的影响,即随着温度的升高,砂岩的断裂机制由以局部脆性断裂机制为主向局部脆性和延性耦合断裂机制转变,其中150~300℃是脆延过渡区的转变温度,在这个过渡区,岩石的断口形貌更为多样和复杂。而断口微观形貌的变化及脆性机制向延性机制的转变是岩石强度变化的表现。根据砂岩的断裂路径,在细观层次上把砂岩的断裂分为沿颗粒断裂、穿颗粒断裂、胶结物断裂及沿颗粒和穿颗粒耦合断裂;在微观层次上,把穿颗粒断裂分为沿晶断裂、穿晶断裂和两者耦合断裂。通过大量的断口SEM图分析和阐述了不同温度下的岩石断裂的微细观机制,如疲劳断裂、解理断裂、准解理断裂和沿晶断裂等,并通过相应的断裂机制示意图进行了解释;而疲劳裂纹可能是一种微细观尺度上的“褶皱”,因此作者推测在地球物理中,褶皱现象不仅仅是挤压作用造成的,也可能是受到拉伸载荷和温度长时间的共同影响而造成的。根据实验现象,建立了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岩石整体破坏准则: 认为只有当所有出现损伤的子结构及决定性损伤子结构都达到其相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