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型传染病.ppt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 型 传 染 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 韩春荣 新型传染病 指新出现的(如SARS)或以前已出现过但近年其发病率有所增加(如西尼罗河热)或流行地区有所增加(如猴痘病)或面临增加危险(如禽流感)的传染病.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永不休止 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了天花,1981年6月美国宣布发现不明原因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细菌、病毒与自然界和人类的斗争 总论 (一)新发现的病毒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新发现的各种病毒性肝炎 禽流感 新发现的各种出血热 (二)朊毒体疾病 克雅氏病 (三)新发现的细菌性疾病 O157:H7出血性肠炎 空肠弯曲菌感染 O139霍乱 军团病 中毒性体克综合征 巴尔通体感染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四)衣原体疾病 肺炎衣原体肺炎 (五)螺旋体病 莱姆病 新传染病不断涌现的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动物在新传染病的发生上起巨大作用 HIV-1和HIV-2与猿免疫缺陷病毒(SIV)具有高同源性 禽流感病毒存在于鸡 、 猪 、 马等动物, 不同流感病毒在猪等动物体内进行重组 , 再以新的病毒感染人类 果子狸中分离的SARS病毒基因序列与人SARS病毒同源性达99.8% 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 社会因素 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动物携带病毒 大多为隐性感染 人类捕杀动物 导致个别病毒有机会感染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新开农田 草地改成玉米地 带病毒的节肢动物增多 携带病毒传染人类 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 社会因素 便捷交通利于传染病播散 便捷的交通淡化了传染病地区性 西尼罗河病毒早在中东非洲出现 1999年8月在美国暴发 2003年美国和加拿大发病数千例 世界的都市化 人口集中在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造成贫困居民居住环境低劣 拥挤和肮 脏给传染病传播提供条件 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 社会因素 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造成新的降雨格局 空 气潮湿的改变 微生物的微观生态学改 变 诱导新病原的出现 再造森林 鹿是莱姆病病原的主要宿主 森林面 积增加导致鹿数量增长 导致了美国和 欧洲莱姆病的流行 人类与病原的斗争 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从无暂停之时 宣布消灭的传染病仅天花一种 传统传染病仍在威胁人类 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 给人类增加沉重压力 病毒和细菌为宇宙间非常古老的物种 经过千锤百炼造就与自然作斗争的本领 通过基因突变应付人类的治疗措施 适应自然界 产生新病种 对人类产生威胁 人类如何应对新的传染病 保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 强化对传染病的认识 强化病原学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国民素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无形体病是一种近年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疾病,美国和欧洲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报告。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直到2001年才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该病开始时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GE),因为其致病原在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测提示该病原与马埃立克体和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相似。随后,研究者提出,对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部分归作埃立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的蜱传播疾病病原. 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 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后来研究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美国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1.4例/百万人,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