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用威考证的和氏璧和隋珠(玉器鉴别如何鉴别翡翠).docVIP

郝用威考证的和氏璧和隋珠(玉器鉴别如何鉴别翡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郝用威考证的和氏璧和隋珠 唐·杜光庭《录异记》载云:“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5) 这当然是古人对玉矿成因的神化之说。春秋战国时期,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就出土在楚地荆山,关于荆山玉璞,古文献中有多处记载。《韩非子》载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壁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考楚武王即位于公元前74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距今2742年之际,楚人就发现了荆山玉璞,而后琢雕成为“璧”。和氏璧的价值连城,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之记载:“赴惠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池易璧。”“赵王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后来又演绎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荆山的地望历代学均有考证,晋·庾仲雍《荆州记》载云:“西北三十里有清溪(作者按:清溪位于今当阳、远安之交界处),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湖北通志》载:“案《韩非子》云卞和得玉楚荆山,其地在今南漳县,盖《禹贡》之南条荆山也。”《方舆纪要》亦载:“荆山顶有池,旁有石室,相传卞和宅,上有抱玉岩。案荆山在今南漳县西北。”   和氏璧的具体产地究竟在何处?其玉材又属于何种矿石?2000多年来一直是不解之谜。但是,这个千古之谜在20世纪80年代被一位地矿学家破译了,他就是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郝用威。郝用威先生1955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后分配到神农架邻近的兴山县地质分队工作,担负这一片荒山老林的地质勘探任务。地质大队总部设在郧县,两地相距300多公里,中间横隔着神农架、武当山两座高山,当时未通公路,往返大队全靠步行,因此,他经常爬山涉水穿越在神秘的神农架原始森林之间。由于职业习惯,郝用威总是沿途敲打岩石采集矿石标本。有一次跋涉到神农架腹地海拔3000米的的板仓坪阴峪河时,他被眼前奇特的地质地貌吸引住了:南部为凸起的台隆,北缘有一条北西走向的断裂带似一条卧龙伸向远方,带内充满着若干个小的基性岩体,呈盆状或层状产出,像卧龙身上的鳞片发出银白色的辉光。郝用威好奇地沿着岩体走向踏勘,发现三个基性岩体,其边缘为细粒辉绿岩,向内过渡为粗粒辉长岩,直到出现较为纯净的斜长石。斜长岩呈白色、灰色、肉红色,全为自形晶、晶体巨大。有的斜长石晶体内还包裹着另一种斜长石,透明至半透明,象云雾状气液,定向排列,在阳光下发出变彩和闪亮光泽,还有晕彩现象。郝用威审视着手中敲打下来的石头标本,不禁为之震惊与欣喜,预感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宝石!于是将发现地的情况作了详细记录。   也许宝玉的发现都会伴生着人生磨难,郝用威刚刚触摸到和氏璧玉的神秘面纱,便遭受到同卞和一样悲惨的命运:工作两年多就因贡献突出而被破格提拔为中南地质局最年轻的工程师,并担任大队技术领导工作,却正在春风得意之时连遭恶运:1957年被错打成右派,剥夺了他科研的权利;不久又在“文革”中被揪斗,最后被下放到一个偏僻的农村落户……1972年党中央纠正极左路线,郝用威得以重新归队,出任驻丹江市地质大队的副总工程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才真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郝用威始终难以忘怀的是荆山玉璞之谜的破解,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和妻子周玲及同事一道三上神农架,追寻20年前自己留下的足迹。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航测的手段进行勘探,证实该地为比较稳定的杨子准地台,同位素测定基性岩石的年龄为9.63亿年。在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这里的基性岩岩浆温度下降缓慢,有条件存在重力结晶分异作用,重的下降轻的滞留在上,形成火成堆积岩。由于斜长石较轻,随岩浆温度波动,与钠长石、钾长石以及高浓度钙、镁、铝等熔浆冷凝结晶,生成月光石之母岩。这说明该地带具备生成月光石的地质条件。月光石是不是就是和氏璧?对此,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早有分析,他在《石雕·玉石》中指出:“其内有无数平行结晶薄片,相互映射而放蓝白或真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结,故名月光石。此亦惟一面而言,他面则随石之本色而异。假曰和璧即此。”这与杜光庭《录异记》所载荆山之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点相同。经过30余年的艰苦探研,郝用威终于破译了和氏璧的千古之谜。1986年,他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了这一发现:“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这一发现不仅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

文档评论(0)

nxuy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