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回族民间音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0章回族民间音乐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关于胡琴的记载在《元史·礼乐志》有这样一段文字“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有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刚柔多变,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旋律,又能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特别擅长于演奏抒情和伤感的作品。 ?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0.3 宗教音乐 回族的宗教音乐,兼有伊斯兰教音调和回族自己的特点。回族的伊斯兰教派较多,基本可分为:“虎伏耶”、“哲合忍耶”、“尕得忍耶”、“格迪木”、“伊黑瓦尼”等。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回族宗教音乐包括两大类:一类叫也门调(也叫“穆罕麦斯”);另一类叫麦加调(称之为“麦达义合”)。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西北地区回族的宗教音乐,主要包括寺双节歌调、礼拜歌调和招祷歌。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0.3.1 双节歌调 常用的有“大赞”、“完赞”、“呼图白”、“安乃比呀”、“特里维赫”等,这类歌调有的有领有合,有的是同声齐唱。节奏一般比较规整,音调宏伟昂扬。也有一些则是庄严肃穆的领歌风味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味。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0.3.2 招祷歌调 招祷歌,又称“宣礼调”,或称“喝礼”、“叫拜”、“班歌”,阿拉伯语称为“阿赞”,是召唤教民到寺院礼拜时吆喝的歌调。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0.3.3 礼拜歌调 礼拜歌调则更为丰富,一本《古兰经》共114章,6059节,都用不同的音调吟咏。音乐丰富多彩,保存了纯正的阿拉伯音乐,是伊斯兰音调的宝库。 ?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概 况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国内外多种民族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河北、河南、云南、山东等地,其余散居在全国几乎每一个县城,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人口约为8,620,978人,是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回族的历史源于伊斯兰教的传入,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定居下来,并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 ?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回族的语言有多种来源,早期多为中国境内的回鹘语、蒙古语、汉语,以及中亚的波斯语、阿拉伯语。中后期,由于愈来愈分散杂居在汉族之中,明代以后,汉语逐渐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或宗教活动中,均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波斯语的词汇。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黑色或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则多戴盖头,西北地区的回族少女及新婚妇女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或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按其体裁分类为:花儿(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宴席曲、叙事歌、儿歌等。花儿是回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也是非常受喜爱的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0.1民间歌曲 10.1.1 花儿(山歌) 花儿也称“山歌”,通常安地区划分为“青海花儿”、“河州(今甘肃临夏)花儿”、“宁夏花儿”等几类,大多为情歌性质的山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方面的内容。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 音乐题材与体裁 “花儿”在西北许多民族中流传广泛,各具特色。花儿的曲调民间俗称“令”,令一般与地区、民族、花名、衬词、人物特征等命名,如“河州令”、“土族令”、“白牡丹令”、“绕三绕令”、“巧嘴嘴令”、“长工令”、“脚户令”等。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歌词是一种格式较为固定的民间格律诗,一般是两段四句式的,前两句比兴,后两句写意,上句为三、二、三(二、四),句尾较自由,下句为三、三、二,句尾一定要顿双字尾。句中和句尾常习惯加‘啊、吧、者、嘛’等虚词或‘哎嗨哟’等语气词。”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2. 音乐特点 上行时多用商、徵二音的连续四度上行跳进,造成较大的起伏,下行时用五声音阶式的迂回进行加以缓冲,段末的主音多作自由下滑。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从调式上说,这类花儿 因强调音不同,形成三 种不同的音列,具有不 同的调式色彩。其一为: re-sol-la-do-re-sol式的商 徵型音列;其二为:sol- la-do-re-mi-sol式的徵调 音列;其三则用清角音 代替角音,形成:sol-la -do-re-fa-sol式的徵变型 音列。 第10章 回族民间音乐 10.1.2 小调 风俗类小调——民间俗称“宴席曲”。又称“家曲”,是回族的民歌形式之一。宴席曲是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回族地区的民间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