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00MW超临界机组主机选型(超临界机组研讨会资料) [可提取文字版 +书签]
600MW超临界机组主机选型
目 录
1前言
2超临界机组的发展过程和技术流派
3 国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现状
4 机组参数匹配
5 机组选型论证
6技术经济综合比较
7 国内制造企业的技术装备及制造能力
8 结论和建议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正以每年
7%-8%的速度递增。在我国现役发电设备中,火电机组占75%,而且大部
分是燃煤机组,这种趋势将持续相当长时间。1998年,我国平均供电煤
耗为4048/kWh;1999年为400g/kWh,比世界先进国家的煤耗高70-80
g/kWh,即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20%以上。如按 1999年火电发电量
10.03x1012kWh计算,我国每年供电多耗标准煤约7021万t。另外,我
国煤炭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用电负荷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发电
用煤的长距离运输已成为铁路部门的沉重负担。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
紧迫任务,提高发电机组的热效率己是刻不容缓。
“六五”期间我国引进了300MW,600MW亚临界参数机组的设计制
造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亚临界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运
行管理等各方面都己成熟,现在 300MW,600MW亚临界机组已成为我国
各大电网的主力机组。亚临界参数向超临界参数过渡是火力发电技术发
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火力发电节约能源、改善环保和提高发电效率、降
低发电成本的一条捷径。上海石洞口二厂(2X600MW),华能南京和营口
(2X300MW),盘山和伊敏(2X500MW),绥中(2X800MW),后石(6X600MW)
等进口超临界机组的相继投产,并取得 良好的运行业绩,为超临界电站
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积累了经验。而随着2002年国内首个超临界机组
国产化示范项目华能沁北电厂的开工建设,国内各大动力制造厂相继引
进了国外成熟的超临界技术,目前国产超临界机组的订货己有几十套,
我国火电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超临界时期。
2超临界机组的发展过程和技术流派
2.1超临界机组的定义
亚临界机组的工作压力低于水的临界点压力 (Pc=22.129MPa),一
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蒸汽循环中存在一个定温汽化的过程,并在锅炉的
汽包中完成对汽水的分离。而当机组的工作压力大于水的临界点压力
时,我们就称之为超临界机组 (Supercriticalunit)。对于超临界机
组来说,当工质被加热到某一温度后就立即全部汽化,不存在上述的汽
化分离的过程,因此超临界锅炉均为直流炉。
目前常规的超临界机组参数一般为 24.2MPa/538/5380C,
24.2MPa/538/5660C或24.2MPa/566/5660C。由于24.2MPa/538/5380C的
经济性较差,在实际机组选型中很少被采用。
2.2 超临界机组的发展过程
2.2.1 美国
美国是发展超临界发电技术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初就开
始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探索性研究。世界上第一台超临界机组 1957年在
Phil。电厂 (6#)投运,该机组由BW和GE公司设计制造,主要参数为
125MW,31MPa,621℃/566℃/538℃。
鉴于超临界机组热效率比亚临界机组有明显提高,在20世纪60年
代中期,新建机组容量中有一半以上是超临界机组。1967年到1976年
十年期间,共投运 118台超临界机组,其中最大单机容量为13009W.70
年代开始,超临界机组订货减少,1978年以后订货更少。1980^-1989
年期间仅有7台超临界机组投运。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单机容
量增大过快,早期的超临界机组的锅炉事故偏多 (蒸汽参数偏高,并采
用热负荷偏高的大型正压锅炉),可用率低及维修费用高;美国煤价较
低,机组运行效率不显著;另外大量适宜带基本负荷的核电机组的迅速
投产,及当时超临界机组调峰能力较差等原因所引起的。
由于超临界机组发展初期技术还不成熟,蒸汽参数选择过高,超越
了当时的金属材料技术水平,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提高
机组可用率,以后发展的超临界机组即多采用24.2MPa,主蒸汽温度538
℃ (个别机组用 541一5430C),一次再热汽温多为 5380C,二次再热时
用5520C/5660C,并不断完善化。这种蒸汽参数保持了20余年。
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对超临界机组蒸汽参数和
容量等进行了各方面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