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论文.doc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论文 一、导言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 S. 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 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 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 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 Single Pebble, 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iller)、玛格丽特?霍丝默(Margaret Hosmer)和切斯特?佛纳德(Chester B.Fernald)等,都曾用小说或戏剧试图修正、批判定型化的中国人形象。流行的误识与通俗的趣味在朝夕之间难以改变,而电影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艺术,将要以更具影响力的态势介入中国形象的生产与消费。 三、1905-1949年 美国本土在1882年曾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至1943年终于遭到废除。从1905年到1949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面,美国大批的商人、传教士、新闻记者、旅行家曾进入中国,回美后付梓他们形形色色的中国观感,而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回归故土之后,对中国的社会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影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美关系处于相对的慈善期。中国问题专家伊罗生(Harold Isaacs)更为细致的划分是:1905?1937年是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慈善期,1937?1944年是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之努力的钦佩的时代,1944?1949是美国对中国国内战争感到迷失与困惑的醒悟期。 l、《残花泪》及石灰屋系列 1910年以后追求娱乐的电影工业开始把东方人以恶棍形象搬上屏幕,如《国家》(Patria,1917)等,但此十年间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大师格里菲斯(D. ysterious Dr. Fu Manchu, 1929)、《傅满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 1932)等电影系列暴露的是白种人自身的危机意识,它编织的主要叙事情节是傅满洲亲自出马,或是派遣女儿,兴风作浪,为害西方世界,而苏格兰的史密斯爵士挺身而出,与恶魔斗智斗勇,电影的结局当然是白人最终战胜野心勃勃的异类。围绕傅满洲这一典型恶棍形象,之前有伍芳系列(暗指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伍廷芳),之后有无情明帝(与飞侠高顿相敌对),此类虚构式中国恶魔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电影中又改头换面,成为半虚半实的中国军阀,如《严将军的苦茶》、《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 1932)、《将军死于黎明》(General Died at Daing)风靡世界的007詹姆斯?邦德。 威廉?吴(y Co-Pilot, 1945)则描摹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这类题材的电影若干手法陈旧俗套,《上帝是我的副驾驶》)等电影态度较为严肃认真。抗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电影主要关注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英勇抵抗,最重要的影片是《中国》(1943),叙述一位情感冷漠的美国人面对日军的暴行,立刻放弃中立态度,积极参加抗日。基于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龙种》(Dragon Seed, 1944)讲述了一个和睦的中国家庭投入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中国领空》(China Sky, 1945)则表现中国游击队阻止日军侵略时,顽强不屈的战斗故事。 5、其他形象 当三十年代定型化异邦想象在正负两极间对峙摇摆之际,最著名的中国形象无疑是改编英国作家希尔顿(James Hilton)同名小说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 1937),它将西藏精心虚构为一个香格里拉,一片相对于美国经济萧条景象而言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一个批判美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异国乌托邦。四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王国之钥》(The Keys of the Kingdom, 1944),小说原作是克罗宁(A.J.Cronin)著名的畅销书,讲述一名苏格兰牧师作为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偏远省份的生活经历。美国乃至西方有关中国本土的想象大多得益于传教士的记录,然而刻画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经历的电影却寥若晨星,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王国之钥》是一部杰作,是美国银幕上描绘中国最精确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完全是在好莱坞拍摄的。 二战结束之后,冷战开始以前,意识形态的束缚被短暂解除,关于中国的电影又复归煽情悲喜剧、爱情奇想、包含插科打浑和凶杀命案因素的离奇故事等,叙事场景往往选在上海、新加坡、澳门或是香港,此外,远东的走私、黑市、贩毒等题材也沉渣泛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影的亚洲想象问题,美国人常常将亚洲人混为一谈,美国电影界也常常将中国人与其他亚洲人、或者将新加坡与中国其它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