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基础知识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基础知识课件

古诗鉴赏基础知识 一、了解古诗鉴赏角度 对一首诗或词进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理解诗歌的词句。 正确理解词句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如1998年第14小题B项“‘闲居’句中的‘少邻并’的意思是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2.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理解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它所传达的意境,它的表达效果。如1999年8题B项“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又如2000春季高考第9题B项“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 二、作些诗歌鉴赏的准备 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只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分析,我们所能准备的主要是了解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1.相关知识 ①诗歌体裁 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 诗   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近体诗   古代诗歌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词: 小令、中调、长调    曲: 主要指元人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 2.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 A.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001年高考《赋得暮雨送李胄》的最后两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就是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指借景、借物、借事来抒情,比较多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在诗歌创作中,或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寓情于景),或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或暗示感情(借景抒情),甚至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它可以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的特色更为突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演奏琵琶后的所见景象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 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的词《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描写:白描、浓墨重彩、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要注意观察的视角等。 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就采用了白描; 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浓墨重彩。 C.议论: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气节、操守、志向等。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表达自己孤高的品格和不屈的气节。 ②修辞方法: A.炼字、炼句:追求遣词造句的新奇、准确,注重对仗的工稳。杜甫、韩愈、贾岛、孟效等都注重炼字炼句。炼字常常体现在动词、形容词上;炼句不仅体现在语句的凝练上,还常常体现在句式的对偶上,有时为了对偶而变换语序。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敲”字的使用是古人炼字的典范,“移石动云根”写出了景物给人的错觉,从句式上看,是倒装,应是“云根动石移”。 B.修辞格: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借代、用典、互文等。 1997年高考试题中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不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比喻。 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把白雪拟人化。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 使用典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李商隐、辛弃疾的作品用典较多。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虽已年高,但仍然可以担当抗金重任,希望朝廷重用他。 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运用了互文。 ③构思技巧:照应、虚实相生、以实写虚、动静结合、铺垫、想象、联想、换位等。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眼下独听夜雨、归期未定之苦是实,他日剪烛共话之乐是虚,因眼前之苦盼望他日之乐,而设想未来之乐自然又突出了今夜之苦,这样虚实相生。 “愁”是无形的东西,是虚的东西,但古代诗人却能化虚为实,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横塘路》:“试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