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教化的迫切性及其实现途径4.docVIP

当代中国社会教化的迫切性及其实现途径4.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社会教化的迫切性及其实现途径????作者:张晚林???? 2013-04-02???? 分享到:   庄子于《天下》篇中认为,古人教化淳一,不像后来诸子蜂起,自造思想系统而使教化混乱,道术将为天下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六经之教化传统。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不是任选一种思想系统或理论作为社会教化的依据,而是源自中国悠久的教化传统,这与李斯的举措不可同日而语。   儒学的教化传统基于天地之德,有其形上的价值根源。《礼记·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天地之德即人之情性: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辩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礼记·乐记》)   正因为礼乐出自人之情性,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不可只从外在的折旋节文来看礼乐,须直通人之情性。董仲舒深得此义,释礼曰:礼者,体情而防乱者也。(《春秋繁露·天地施》)清人苏舆于此云:体情二字,最得作礼之意。学者不知此义,遂有以礼度为束缚,而迫性命之情者矣。(《春秋繁露义证》)认为礼乐固有对人之情性规训限制的一面,更有对其疏通解放的一面。对于教化而言,后者更重要,只有达到后者的效果,才能真正转化为内在的信念与德行。故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记·孔子燕居》)教化由此得以完成与实现。   由此可知,儒学的教化传统乃是一个天道与人情(性命)相贯通的义理模型。礼乐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礼记·乐记》)儒学之所谓教化,都在这个义理模型之中,天道与性命相贯通。教化之义理模型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足以开生活之轨道,成就社会之秩序与和谐;二是足以提升精神,涵养性德,呈露本心;三是足以印证一个真善美合一的圣域。   任何文化系统必须符合这三个方面,才能作为教化传统而存在。特别是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教化只有至此,才能激起人们高贵的敬畏感与使命感,由此与大众区以别。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这是没有敬畏感与使命感的大众的必然结果。故仅有现实的秩序安排和好与坏的规劝,尚不足以成教化,这也是一般的思想系统或理论不能达及教化的原因所在。如果因一时的利益或政治需要而选择一种思想系统或理论硬性地推向社会,则是重走李斯当年的老路,以教化之名行专制之实。   以国家的名义推崇某种理论,这是自由社会所不能允许的,却不应包括教化在内。国家有责任与义务进行组织,推进教化。当然,文化上的政治举措亦有相对的意义,但它不是教化,没有绝对的价值,且可容许有人反对。然教化却具有绝对的价值,无人可以反对,因为教化不是一时一地的思想系统或理论,而是高于一般的思想系统或理论,是长期的软性的精神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菲菲.我们的社会病了[N].国际先驱导报,2010-05-21.   [2][美]克里斯托弗·拉希.精英的反叛[M].李丹莉,刘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0.   [3][4][6][7][8][10][西班牙]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9,53,38,69,65.   [5][美]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5.   [9]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   [11][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1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7.   [13]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上[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409-410.   [14][15]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10,637.   [16]张祥浩,编.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504.   [1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48.   [18][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4. 来源:读者推荐????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