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15 “山居”隐世文化
有仙则名 人间仙境
“山居”的隐世文化
山居的文化解读:
古来所谓山居,是指文人离开喧嚣、奔竞之地,到山中去住,取简朴、安静、闲适、自在之意,自然属自愿。
山居,不仅仅是去山中住,诚如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说,“松山桂渚,非止素玩”,还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可知一般意义的劳作、生活在山里,如“樵者在山”,是不能叫山居的。综合古人的看法,山居一是闲适,二是重道,同时还有不愿做官不与统治者合作之意。既然为重道之闲适,那就不是只图清闲,而是有所为或曰有所欲,须洁身自好,不断自我提高与完善,以达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谓“道可重,理宜存”。“非有自然纯德,其孰能至此”。所以古人谈到山居时多有“激贪”、“矫俗”等语,希望部分人的高洁,于世道人心有所裨益。
山居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可窥见一斑;王维《山居秋暝》对山中美景一咏三叹,唯美之至;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白居易筑草堂于北香炉峰,其《庐山草堂记》开头便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了很高的声望。
背山面水是中国古代建筑学上的人居经典。
有山多有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静水动,阴阳互生,这是古今中外崇尚的最佳审美和休闲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雅士鸿儒寄情于山水,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孔子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为后人津津乐道。山水仿佛一座巨大的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文学提供着生机与活力,培养了东方文明讲求自然的审美观,撑起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在国人眼中,山水蕴涵着宇宙无限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之处,是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处所。山水已经抽象为一种文化精神,山与休闲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理念。
山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含义中更倾向于指隐世不仕文人。
隐士文化解构:
中国的名山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仙道隐士文化的主要载体。
隐世:1.旧指隐居的人。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中国传统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