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加强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思考论文.doc
试论加强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思考论文
.. 论文摘要:结合调研经历,对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现状、历史沿革与主要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开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电网;劳动用工;思考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责无旁贷。近年来,电网企业坚持以和谐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创新..,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注重从体制上、机制上、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用工风险。
一、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据调查,由于历史原因,电网企业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为解决用工总量不足、减少人工成本支出等问题,提高用工的灵活性,形成了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状况。不同用工身份人员交叉“混岗”情况依然存在,薪酬分配由于身份的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新接收的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不规范问题突出,成为企业管理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身份”管理影响到企业的和谐稳定。不同“身份”的员工收入分配、社保、福利等制度不尽相同,工资列支渠道不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身份”差异造成同一责任主体内同岗同工不同酬,产生了不同“身份”员工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收入水平的高低不是以岗位价值和绩效贡献来决定,而是以“身份”来决定,不能够体现按劳分配,影响到企业的和谐稳定。二是不同“身份”员工交叉“混岗”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用工主体不明确,劳动关系不清晰,其他用工主体的人员与主业人员交叉混岗,有的甚至把主业员工与其他用工主体员工混合编组到班组,造成一线生产岗位员工交叉混岗,生产责任不明确,如果发生了安全责任都难以界定追究责任。三是分配机制不健全,制约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劳动用工策略上采用“身份”差异替代了“岗位”差异,企业内部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绩取酬”的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工资制度尚未覆盖全体员工,包容不了公司全部岗位。绩效与工资联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缺乏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等等。
二、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历史沿革
多种用工形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最初是改革的结果,其初衷是尝试打破铁饭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营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不是真正的劳动关系,而是职工与国家之间的行政关系。企业用工制度十分僵化,企业职工有比较强的惰性。职工普遍认为“进了企业门就是国家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和推开,针对这种僵化用工制度的弊端,国营企业进行了“用工多样化”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市场取向的用工制度,将国营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行政关系转变为劳动关系。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发198142号)指出,“国营企业的一大弊端就是‘大锅饭’、‘铁饭碗’”,必须“逐步改革国营企业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要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用工制度多样化改革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那种僵化、固化的用工制度,在合同工、临时工中开始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机制。但是由于其他相关改革不配套,国有企业招工仍然需要招工指标,没有自主招工的权利。基于这种矛盾,企业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做法,招收集体工、农民工,来解决用工需求问题。
1995年《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在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本意是在原固定工中也建立人员能进能出机制,淡化直至消除不同身份的用工管理理念。但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相当部分企业经营者理念上的偏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成为了市场主体、经济实体,竞争压力增大。不少经营者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仅从控制降低企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希望通过压低成本包括用工成本来保证企业的收益,就对体制外招聘人员实行低工资低待遇。
二是我国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用工制度转轨还不到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在实行减员增效的过程中,曾尝试全面引入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建立起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工机制。但是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改革进行的仍不彻底,部分企业的老员工与招聘的农民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还是两种身份,两种使用方法,而且混岗工作情况普遍,干一样的活拿不同的工资。
三是受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的制约。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特别是普通劳动力供过于求。“强资本、弱劳动”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
四是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