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群众学习相关文章.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人民群众学习相关文章

要躬身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导师,这是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定律。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一再证明,谁与人民走得近,谁与人民关系亲,谁为人民办实事,谁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载舟之水、报李之桃,谁的执政之基就会牢不可摧。 领导干部可以从人民群众中真切感受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可以学到破解难题、改革创新的良方妙药。人民群众是一位学富五车的优秀老师,基层是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库”,这里既有独轮小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革命传奇,也有社会主义改造、渡过“三年自然灾害”、开展“互助组”与“合作社”的建设壮举,更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改革魄力。 领导干部拜人民为师,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时代发展趋势使然。这绝不是喊喊号子、作作秀,而是要在行动上落实到底。 要把牢“师门”,选好配强“学生”队伍。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做到德才与实绩的辩证统一。当前,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工作正有序推进,要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对干部的推荐、考察等工作,充分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要切实考准“民绩”、潜绩,用群众的、实践的观点全面“体检”,将民意成绩考核优秀的领导干部选上来,真正做到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要抓好学风,扑下身子真心学。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少数学风不正者,有的自视清高,看不起群众的“师资力量”;有的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进去抓“大鱼”;有的害怕群众,与群众离得八丈远,等等。能否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学风是关键。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牢固树立以“拜人民为师”为荣,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要有“程门立雪”之诚,耐心倾听、真实反映群众意见,畅通群众意愿表达通道,尤其是做好群众信访工作,不堵不推。要注重学习本质,讲究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特别是要更多地以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为“第一课堂”,补足知识缺陷。 要回馈师恩,真抓实干惠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当前,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同时也伴随着下岗职工、孤寡老弱等困难群众的出现,以及企业重组改制、土地征用、城镇拆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进程,这就迫切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网络,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为民服务承诺践诺。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解民忧暖民心的事情,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斗争到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华枝春满) 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 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拜人民为师,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挠到群众的“痒处” 始终与人民在一起,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和鲜明特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作为党的一分子,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拜人民为师,并且自觉弘扬和珍惜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领导机关干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强调,各级领导机关的干部要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到基层去同人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做一个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受群众信赖的好干部。 强调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这在当代中青年干部中非常必要。目前,各级领导机关的干部队伍中,从家门到大学门、然后直接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比较多。他们不缺乏理论知识、全球眼光和超前思维,也不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满腔热情,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普遍缺乏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经历和能力,少数年轻干部还缺乏对基层群众应有的感情,个别的甚至从骨子里看不起普通工人农民。而机关里的中青年干部又往往制定和实施着与普通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职权。姑且先不论权力行使中会不会走样,如果让一名对基层群众“痒”在何处都茫然无知的“三门干部”,去给老百姓“挠痒痒”,怎么可能让人完全放心呢?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出台了许多好政策,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得了实惠。不过,也有些地方政府用心良苦的“惠民政策”到了群众那里却并不讨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在研究制定过程中没有挠到群众的“痒处”,有的完全是秀才们闭门造车的产物,与实际情况离题千里。比如,有个城市过去逢年过节总要安排领导给贫困家庭开大会发放慰问品,但不少贫困家庭怎么动员也不肯到场接受“慰问”,让具体操办活动的年轻干部们感到不可思议。而细心的老领导通过

文档评论(0)

xiao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你好,我好,大家好!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016204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