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简介.doc.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定传染病简介.doc

病名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 其它 1.鼠疫 传染源: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如旱獭、黄鼠(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黄胸鼠(次要储存宿主,但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鼠疫病人 传播途径:1.动物和人间鼠疫:鼠-蚤-人;2.经皮肤-剥取皮毛或剥食;3.呼吸道飞沫。季节性:人间鼠疫是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 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高热、头痛。 潜伏期:腺型1~8天;肺型数小时至~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分五型:轻型、腺型(最常见,好发腹股沟淋巴结)、肺型(最严重)、败血症型(病死率100%)、其他类型少见(皮肤、眼、咽喉、肠、脑膜炎)。 WBC总数↑、初是L↑,后N↑,红细胞与HB↓,血小板↓。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序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霍乱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主要经水;其次是食物,尤其是水产品 季节性:夏秋7-10月,沿海一带。 隔离期:症状消失后停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粪便培养阴性;如无便培养条件,住院隔离不少于7天; 检疫:传染源隔离后,所有人员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 潜伏期:数小时-6d,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1961年前为古典生物型症状较重、以后为埃尔托生物型隐性多见)。 典型临床特征:剧烈泻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分三期:吐泻期(腹泻:无发热、无里急后重、不伴腹痛、排便后感觉轻快,米泔水样便)、脱水虚脱期、恢复期或反应期。 病原学:1.粪便涂片:G-需氧菌,弧菌;无芽胞无荚膜, O139可能产生荚膜。 2.制动试验和动力试验。悬滴检查可快速诊断,金标准也可快速诊断。 3.增菌培养:培养基PH8.4的碱性蛋白胨水,36~37℃培养6~8小时。可提高检出率。4.核酸检测:PCR。 确诊病例:1)腹泻+便培养阳性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近距离空气飞沫;消化道-粪便中可检出病毒; 直接接触-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或其他体液;其他。 流行季:冬末春初。 潜伏期:1-14d;一般4-5天。1.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主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发热、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般检查:WBC正常或↓血氧分压↓;生化:酶↑;影像学:片状或絮状阴影、阴影逐渐融合成片;双侧改变;多在中下肺;2w内变化迅速,毛玻璃样改变。 病原: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两部位;同一部位间隔两天;同一标本两种方法;血清学:特异性IgM和IgG 主要症状消失后5-7d 接触者检疫:14d 4.艾滋病(AIDS) 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 15~49岁占80% 潜伏期:1-3月有抗体;5-7年发病HIV感染人体后分为三期:急性感染期(I期)1-2W,无症状感染期(II期)2-10Y,艾滋病期(III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 一般检查:RBC、WBC和Hb↓淋巴细胞明显↓;出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含空泡的单核细胞;CD4/CD8比例倒置; 血清学:HIV抗体-ELISA初筛;蛋白印迹确诊HIV-P24抗原HIV RNA RNA印迹/RT-PCR 病名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 其它 5.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 甲和戊-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乙丙丁-急性和慢性病人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甲和戊-粪口途径;接触散发 乙丙丁-母婴、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 临床特征 甲:无黄疸型占90%急性起病,伴发热; 消化道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黄疸者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少数呼吸道,部分肝脾肿大;大多数肝区叩击痛 病程:3个月以内。 乙:急性乙肝:急性起病,多不伴发热;其余同甲肝 病程:ALT-大多3个月恢复正常; HBV阴转和产生保护性抗体-6月至半年 慢性乙肝-5%;肝功异常半年;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体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肝纤维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