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粒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PDF

淀粉粒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淀粉粒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自编实验教材之—— 淀粉粒在考古学中的 应用 靳桂云 陈雪香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8年7月 目 录 、形态与分类 3 二、研究概况 4 三、淀粉粒样品的采集 6 四、淀粉粒的提取 6 五、淀粉粒的鉴定 7 2 一、形态与分类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 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淀粉的造粉体中积累时,先形成淀粉粒的核心,称为脐点,然后环绕着脐点 由内向外沉积,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同心轮纹,称层纹。淀粉粒多呈圆球形或者多角形,脐点的形 状由点状、线状、裂隙状、分叉状、星状等。脐点有的位于中央如小麦蚕豆等,或者偏于 端如马 铃薯、藕、甘薯等。 淀粉粒在形态上由3种类型:单粒淀粉,只有 个脐点,无数的层纹围绕这个脐点;复粒淀粉, 具有两个以上的脐点,各脐点分别有各自的层纹围绕;半复粒淀粉,具有两个以上脐点,各自脐点 除有本身的层纹环绕外,外面好友共同的层纹。不同的植物淀粉粒在形态、类型、大小、层纹和脐 点等各方面各有特征。因此可以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作为鉴定植物种类的依据之一。 研究表明,淀粉可以在考古遗物(如石器、陶器)和地层中长时间的保存。并且与孢粉、植硅石分 析相比,淀粉粒分析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很多植物的淀粉粒可以达到种 级的分辨率、产量非常高 等,可以很好弥补这些研究方法的不 。因此,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大有可为。 3 二、研究概况 20世纪八十年代,淀粉粒开始应用于考古学,与植硅体、孢粉相比,淀粉粒最大的特点在于很 多植物种类的淀粉粒可以达到种 级的分辨率,因此它比只能达到科或者属级的孢粉和植硅体在鉴 定植物种属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主要被应用于石制品功能分析和农业考古 (农业的起源与传播、古代人类食谱分析、植物加工过程和食物准备)两个方面,尤其是澳大利亚、 中南美洲以及日本考古学研究中更为突出。近年来随着系统介绍淀粉粒分析理论与方法著作的出版, 引起了更多学者对此种方法的关注,同时也标志着这种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基本成熟。 我国的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来看,最早见到的是吕烈丹在2002 年发表的 篇文章中提及这种分析方法,并作了简要介绍。而后在甑皮岩报告中又对考古标本进行 过淀粉粒分析。此外,近几年杨晓燕也对此种方法进行过介绍和探讨,并使用这种方法对现生植物 中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且介绍了采样及分析方法。她选取禾本科黍属的 黍、狗尾草属中的粟和狗尾草种子进行研究。首先对粟、黍和狗尾草样品进行挑选,以免混入其他 果实,之后淘洗干净,放入烧杯,在低温中用蒸馏水浸泡24小时,使果实中的淀粉进入水中。再用移 液管取 滴滴在载物片上,盖上盖玻片进行观察。先将制好的活动片在偏光镜下进行观察,然后在 400 ×镜下统计50粒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 中央,大部分由脐点向外有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19微米。黍的淀粉粒以多 角形单粒为主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