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词大会》、诗词爱好与诗词普及
《诗词大会》、诗词爱好与诗词普及
陶短房 2017-02-08
首先必须承认并祝贺,作为一档商业性电视娱乐节目,《诗词大会》是非常成功的:
拉高了收视率,制造了热点和“大众英雄”,而且还成功搭上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
便车,贴上了“诗词普及”的高大上标签——可以说,一档商业娱乐热门节目该红的要
点,《诗词大会》差不多都有了,倘仅点评其作为商业电视节目的价值,是绝对可以给高
分的,若点评其炒作创意、手段,则更大可加上“出手不俗”四个字。
问题是倘若当真将《诗词大会》当作一档诗词普及节目,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几天通过《诗词大会》一炮走红的“大众英雄”,一位是汉服登场、背诵成名的某
大耳朵女生(顺便说这里并无任何对大耳朵人士的不敬,我年仅九岁的长子就五官比例而
言耳朵只怕更大),另一位是靠背诵过关斩将的某农村大妈。许多《诗词大会》的粉丝对
这二位仰慕追捧有加,“圈粉”、“才女”之类溢美之词仿佛不要钱(事实上也的确不要
钱)般喷涌而出。
于是第一个问题来了—— “诗词才华”的含义是什么?
稍稍公正客观一点的朋友都会脱口而出“创作,是创作”。没错,古体诗词到了今天
固然已是小众文化,但毕竟还有相对人数不算多、绝对人数不算少的创作爱好者(顺便说
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从 13 岁学近体至今,坚持不间断也有 34 年之久了)人群;刨去创
作,善于赏析也可算“诗词才华”范畴,只不过文学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怎样
的鉴赏算“有才华”或“有大才华”,恐怕是见仁见智的。无论如何,背诵和“诗词才华”
无关——或至少不是主要衡量因素。
有位朋友在网上对我这一观点不敢苟同,认为“背诵诗词档次高过背诵其它”,并举
例说“王勃在赣江边吟咏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这条河啊真 XX 的
宽’能是一个档次么”。然而这样的大哉之问恰给我、而非给他自己提供了论据:王勃是
《滕王阁序》的原创者,他在滕王阁落成典礼“征文大赛”上用佳句脱颖而出,的确是才
华的体现,而这样的“大会”也确实可以起到“弘扬文化”的作用——如果当时“豫章
故郡、洪都新府”的“主办单位”让所有“参赛选手”背诵同一段文字以决高下,他们背
诵的是《古文尚书》、《唐本草》或随便一段有意义乃至无任何意义的文字,又有什么区
别?这样的“背诵大赛”,又能裁量什么“文才”、或弘扬什么“文化”?
一些对诗词较熟悉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尽管“背诵比赛”之外的 《诗词大会》考题
其实十分简单,但仍有许多选手(包括“明星选手”)屡犯常识性错误,如“诗句填空”,
某两位选手(包括一位“才女”)连“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不懂,在只能填平声
字的地方填了仄声字,而这样的错误就连高中生都不应该犯(1987 年语文高考试卷曾让
考生将打乱的一首符合七绝格律的隋代民歌“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
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排序,结果大多数考生都作出正确选择,当时全国版语文教
科书中明确提到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如此“普及”,于诗词何
有?
有人问我“那么照你看法,怎样才能普及诗词”,我反问“为什么要普及”?
诗歌和其它文学体裁一样,都是用来寄托、遣怀、歌颂、讽喻、抒发某种意境或情感
的,随着时代的演进,主客观因素和环境在不断变化,适合该时代大多数人的诗歌表达形
式就会发生变化,如先秦流行四言诗、“兮字体”,汉代流行乐府,南朝流行五言古诗,
唐代绝律等近体格律诗崛起,宋代流行宋词,元代则南、北曲盛极一时,近、现代则成为
各种新诗流派争奇斗艳的舞台。这种诗歌体裁的与时俱进,和外部环境、社会结构的变迁
有关,也和语言习惯(中国诗歌两千年来大体上遵循着每句字数由少到多、句式结构由简
单到复杂的演变规律)、音韵变化(汉乐府适用上古音,近体、词则适用“平上去入”的
中古音,元曲更有南北音韵的差异,而自元代以来,普通话和大多数北方方言“入派三
声”,在近体和词牌中地位重要的“入声”完全消失,简单说,像念奴娇、满江红这类押
入声韵且很常见的词牌,如果按汉语拼音去读根本就不押韵)息息相关,正所谓“皮之不
存、毛将焉附”,既然古体诗词所附着的这些氛围、土壤和硬件前提都已发生变化,它的
“小众化”就必不可免——毛笔书法原本是中国大众化书写模式,隶书在秦汉两代是
“普及性书写体”,如今却成了“文化爱好”和“高雅艺术”,这本身就是合理的,是社
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对此作一番感慨是可以理解的,如丧考妣则大可不必。
需要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