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冠瘿病 Corwn gall 该病又称根癌病、根瘤病,在世界各地广为分布,寄主很广,能为害600余种植物,在杨柳科、蔷薇科植物上最为常见。 一、分布二、寄主植物三、症状特点四、病原菌五、发生发展规律六、传播途径七、检验检疫方法八、除害处理方法 二、寄主植物 苹果属(Malus) 梨属(Pyrus) 山楂属(Crataegus) 李属(Prunus) 蔷薇属(Rosa) 悬钩子属(Rubus) 杨属(Pupulus) 柳属(Salix) 核桃属(Juglans) 槭属(Acer) 猕猴桃属(Actini-dia)等331个属的植物。 随着树木的生长,病瘤逐渐增大成不规则块状,在大瘤上又生出许多小瘤,表面粗糙,质地坚硬,深褐色。 后期病瘤外皮脱落,露出突起状的木瘤。 树木感病后,地上部分生长衰弱,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枯死。 这种植物因其生命力强和匍匐生长的特性而著称,是多分枝、攀援类的草质藤本,因其营养生长非常迅速,故极易危害稀疏林地、果园、荔枝林和竹林, 严重地区可造成成片果树死亡的现象。 一、形态特征二、开花结果特点三、生长蔓延速度四、生态学特性五、生境的植被类型六、传播和分布七、主要危害八、薇甘菊的治理 叶三角状、卵形,长4~13cm,宽2~9cm,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基部3至7出脉;叶柄长2~8cm,上部的叶渐小,叶柄亦短。 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形花序状, 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放,头状花序长4.5~6mm,内含小花4朵。花有香气,花冠白色,管状,长3~4cm。 薇甘菊花量大,结实量也大,且与光照时数成正比。 其种子为长椭圆形,亮黑色,千粒重为0.0892g。 由于薇甘菊的种子产量极丰富,细小且轻,易借风力或动物、昆虫以及人类的活动而远距离传播,也可以通过与土壤接触的节间与匍匐茎蔓延,且生长迅速,单株植物在生长季节几个月内就能扩散蔓延。 (3)果树林:如荔枝林,龙眼林,芒果林和黄皮林。 在林缘薇甘菊稍少,但很多地段也已多处出现,特别是林边的空旷地,灌丛处,薇甘菊亦有出现,局部地区已为薇甘菊成片覆盖。 危害过程 入侵定居 与其它植物竞争逐渐占优 攀援其它植物 覆盖其它乔、灌木 部分乔、灌木死亡后出现“小丘” 乔灌木死亡后出现薇甘菊与其它藤本及禾草类共生 草地及藤本群落面积逐渐扩大。 (2)生态防治:发现菟丝子侵染薇甘菊的现象,尤其是田野菟丝子可大量侵染薇甘菊并可致其死亡。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薇甘菊是菟丝子的寄主,因此菟丝子对薇甘菊的抑制效果显著,在较小的地区内,利用菟丝子来控制薇甘菊的方法是可行和安全的。 二、开花和结果的特点 开花期为11~12月,1~2月为结实期,开花数量很大,0.25m2面积内,计有头状花序20535~50297个,合小花200000朵,每朵小花的花粉数量高达1275~2377粒,平均为1848粒。 三、生长及蔓延速度 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在一个月内苗高仅为1 1cm, 但随着苗龄的增长,其生长随之加快,其茎节极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营养,故其营养茎可进行旺盛的营养繁殖。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在1999年7月中旬,在深圳宝安区西乡镇的人工幼林中,测得薇甘菊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 在内伶仃岛,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所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m。 在这些地区,农产品的运输,园林花卉的交流,交通工具的往来等是薇甘菊远距离快速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生态学特性 薇甘菊的种子在25~30℃的萌发率为83.3%, 在低温条件下(5℃以下)和高温条件下(40℃以上)萌发极差;需光,在黑暗的条件下难萌发。 喜光好湿,生长地区年平均温度均在21℃以上, 不耐荫和土壤干瘠 多发生在居民区附近的洼地、沟地、路旁和丢荒地等地,以及疏于管理的公园、果园、苗圃地 在山地多出现在低洼山谷,对灌草丛、灌丛和新植林地危害较大 而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林内,生长不旺盛。此外,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薇甘菊生长不良。 五、生境的植被类型 (1)灌木林: 伴生的植物种类主要有:野葛、五爪金龙、鸡矢藤、玉叶金花、买麻藤、锡叶藤、紫玉盘、菝葜、青江藤、粪箕笃、白花酸藤果、粗叶悬钩子、山蒌、台湾相思、桃金娘等 (2)人工林:多数为马尾松林,大叶相思林,台湾相思林,林缘地区有很多为薇甘菊所覆盖,林缘的草坡,灌木丛也大多有薇甘菊向林冠层发展。 六、传播和分布 国外:原产南美、中美洲,1949年,印度尼西亚从巴拉圭引入薇甘菊作为橡胶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