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07第一章 钻井液概论(40学时课件) 2概要1.ppt

130307第一章 钻井液概论(40学时课件) 2概要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0307第一章 钻井液概论(40学时课件) 2概要1

粘土矿物 和粘土胶体化学基础 一、粘土矿物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1、硅氧四面体与硅氧四面体晶片 2、铝氧八面体与铝氧八面体晶片 3、晶片的结合 (2)2:1型晶层:由两个硅氧四面体晶片与一个铝氧八面体 晶片构成。 1、基本概念 (2)阳离子交换容量(C.E.C) 2、几种常见粘土矿物的晶体构造 (1)高岭石 ②高岭石特点 D、C.E.C低(3-15 mmol/100g)   在三种常见的粘土矿物中,高岭石的C.E.C最低。原因在于高岭石几乎不存在晶格取代,所以带负电荷很少,周围吸附的阳离子数目少,可发生交换的阳离子数目就更少了,所以C.E.C小。 ⑵ 蒙脱石 ②蒙脱石特点 D、C.E.C 大(70-130 mmol/100g土) (3)伊利石 ②伊利石特点 D、C.E.C 大介于高岭石与蒙脱石之间(20-40mmol/100g土) ?定义:指粘土矿物在与水接触时的带电符号和带电量 电荷产生原因 2、表面羟基与H+与OH-的反应(可变电荷) 第三节 粘土的水化膨胀作用 第三节 粘土的水化膨胀作用 第三节 粘土的水化膨胀作用 (1)表面水化 扩散双电层的形成: 5、分散度和比表面 二、粘土-水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2)聚结稳定性影响因素 随着质点运动速度增加,受到的阻力增大,由于沉降的驱动力一定(重力与浮力的差值),故在某一速度值二者达到平衡。 V(ρ-ρ0)g= fv 此时,质点受到的净力为零,保持恒速运动,即沉降速度。事实上,质点达到恒定运动状态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需几个μs到几个ms之间。 对于球形质点,下沉的重力为 F1=(4/3)πr3(ρ-ρ0)g 由Stokes定律知,球形质点下沉时受的阻力为 F2=6πηrv 当F1=F2,粒子匀速下沉 所以 v=2r2 (ρ-ρ0)g/9η 球形质点在重力场作用下介质中的沉降速度公式。 沉降公式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a. v∝r2 即沉降速度与质点大小有显著依赖关系 b. v∝Δρ 说明调节密度差可以控制沉降速度 c. v∝1/η 说明沉降速度与介质粘度有关,因此可以改变介质的粘度控制质点的沉降速度。 注: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钻井液,且受力场也主要为重力场,所以气溶胶的沉降和扩散现象,质点在离心场中的沉降等内容我们不再展开。 (三) 胶团结构 胶粒的大小在1nm-1μm之间,每个胶粒由许多分子或原子聚集而成。 定势离子 吸附层反离子 扩散层反离子 (三) 胶团结构 组成胶核的分子或原子一般为几百至几千个,反离子的电荷数等于定势离子的电荷数,所以胶团是电中性的。在布朗运动中,胶粒运动,扩散层的反离子则由于与定势离子的静电引力减弱,不跟随胶粒一起运动。因此,胶粒在介质中运动时显出电性。这就是电泳与电渗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 胶体质点周围的双电层和电动电位 (1)电泳、电渗、流动电位和沉降电位 质点表面带电是胶体的重要性质,电动现象则是胶体质点表面带电的直接表现。粘土颗粒表面带负电。胶体表面带电是憎液胶体,它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憎液胶体得以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胶体稳定性的实验规律主要基于双电层相互作用的DLVO理论和大分子保护层的空间稳定理论。 胶体的电动现象包括电泳、电渗、电动电位与沉降电位的产生。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的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向与其本身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渗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液体对固定的带电粒子的固体表面作相对运动的现象。电泳观察到的是质点的运动,而电渗则是固体不动液体运动。由此,在外力作用下使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由于正负电荷的分布不均, 两相间就会产生电位, 称之为电动电位(电势)。而胶体颗粒由于重力作用而在介质中下沉所产生的电位,称为沉降电位(电势)。 (2)扩散双电层 1924年,Stern 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扩散双电层理论:从能量最低原则考虑,质点表面的电荷不会聚在一起,而是分布在整个质点表面,质点和介质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因此,质点周围的介质中势必分布着与质点粒子电荷数相等的反离子,于是在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的反离子的固液界面之间就形成了双电层。双电层中的反离子一方面受到固体表面电荷的吸引,靠近固体边面,另一方面,由于反离子的热运动,又有扩散到液体内部去的能力,这两种相反作用的结果,使得反离子扩散地分布在质点颗粒的周围,形成扩散双电层。在扩散双电层中反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靠近固体表面处密度高,形成紧密层(吸附层)。 扩散双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