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是一项以观测为主的科学,广义来说,地球科学的范畴包含了.DOC

地球科学是一项以观测为主的科学,广义来说,地球科学的范畴包含了.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科学是一项以观测为主的科学,广义来说,地球科学的范畴包含了

地球科學是一項以觀測為主的科學,廣義來說,地球科學的範疇包含了三圈,即所謂的「氣圈」、「水圈」、及「岩石圈」。相對而言,對氣圈的觀測作業困難度較低,尤其是飛機、雷達、人造衛星等被廣泛使用於氣圈的觀測工作後,氣圈的觀測品質無論在質與量上均有顯著提昇。而水圈的觀測作業則較為困難,特別是大洋及深海地區,目前只能靠大型海洋研究船及小型深潛研究潛艇作小區域、特定時間的研究觀測工作,無法有長時間的連續觀測紀錄。而岩石圈的觀測作業則困難度最大,當然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實際造訪岩石圈內我們有興趣的地點(即使最深的鑽井也僅能到達數公里,這相較於地球的半徑六三七○公里而言,幾乎就等於在表皮),而另一個困難是來自於能夠用來探測岩石圈的工具非常有限,例如被廣泛使用於遙測技術的各種頻帶的電磁波對岩石的穿透能力均不良。自然的,觀測方面的各項困難與限制直接影響了資料收集的品質與效率,如此便使得對岩石圈的研究顯得礙手礙腳,不易經常產生重大突破。   就如同任何一門自然科學,地球科學的研究有偏向純研究的領域,也有偏向應用的領域,當然從最實用的角度來看,地震研究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夠精確的預測地震的發生,並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完成防災的準備。但是地震的發生是一種自然現象,會遵守一定的定律與法則。因此,在我們能建立起足夠精確的定量模型來描述地震發生的機制與過程前,地震預測這個實用性目標基本上仍停留在摸索的階段。     那麼從地球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地震的發生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或者換個說法,地震的發生與地球科學研究的關係在那裡?更進一步的問題是,產生地震的條件為何?而又為什麼台灣地區會發生這麼多地震?最後,也許大家還會問:為什麼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上?為什麼是發生在九二一?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些大概已經清楚,有些仍是未知,今天我們就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來看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地球科學研究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二、地震資料在地球科學上的用處   地震資料是地震學的研究基礎,因此地震資料在地球科學上的貢獻主要是來自地震學方面的進展,那麼地震學的主要研究有那些領域呢?從最寬的角度來說,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利用地震資料求得地球內部的速度分佈,進而推測其構造,另一項是對地震本身的研究。以下我們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波是遙測技術中最廣泛利用的工具,波在通過介質時會因為該介質本身物性的改變而改變,利用這種原理,對於我們無法親自到達而進行測量的地方,只要有足夠數量的波通過,我們仍可藉由理論的推導求得該地的物理性質。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幾乎人人都有經驗的X -光攝影術。同樣的,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遞時所產生的變化,我們也可以得到地震內部的速度構造特性。   目前已知的地球內部構造可大略分成三大部分(如圖一),最外層的是地殼,平均厚度僅有三十多公里。其下為地函(又稱地幔),大約在二九○○公里左右是地函及地核(又稱地心)的交界面。地核的外圈為液態,稱為外地核,其內為一球形固體,稱為內地核。一般而言,震波的傳遞速度在深度愈深的位置也愈快,但因外地核為液態,故震波速度在通過核-幔邊界時會突然下降。   目前對地球內部構造的研究已由求得一維的平均速度構造,逐漸提昇為以地區為分類範圍的複雜三維速度構造。而求得構造的尺度也愈來愈小,精度亦不斷提高。   至於對地震本身的研究方面,是探討地震現象的由來、地震的基本參數(如震央位置、震源深度、規模大小、及發震時間等)、能量的累積與釋放過程、及震源的破裂特性等各部分。 三、九二一大地震的地震資料   地震資料以震央距的遠近可分為區域性地震資料及遠距地震資料,而就接收地震儀的性能特性又可分為強地動資料、短週期資料、及寬頻資料等幾種。由於台灣地區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即逐步完成各項地震觀測設備的籌建設置工作,因此在本次九二一大地震期間,收集了前所未有的地震資料,無論就質或量而言,均是過去任何一次的大地震所無法相比的,即使是從世界的眼光來看,九二一地震序列的資料品質與數量亦高居各大地震之冠。   首先,我們來看這次大地震的主震所產生的強地動資料(如圖二)。所謂強地動資料是指經由加速度地震儀所紀錄到的地動加速度信號,由於加速度與受力成正比,因此加速度地震資料即表示該地於地震發生時的受力狀態。我們從強地動資料的波形可以看出在車籠埔斷層南段釋放的地震波其高頻部分明顯地較北段為大,由此也可解釋為何此地震的房屋破壞程度以南段較重。   至於在平日擔任地震位置測報工作的短週期地震觀測網,則因為本次地震的地動振幅過大,以致各地震站大多呈飽和狀態,無法完整地紀錄九二一主震序列的真實波形。倒是各波形的初始波形振幅不大,表示九二一集集地震在破裂觸發當時錯動量並不大。   由「台灣地區寬頻地震觀測網」所紀錄到的寬頻地震資料是本次大地震所產生資料中的另一項特色。雖然在主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