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教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教学思想 1、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 荀子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考察了教学过程,认为教学或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止于行而止矣。” (1)闻见(2)知(3)行 2、“积”与“锲而不舍” “积”就是积伪。他说“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积就是主观的努力,学习知识,修养德行,要专心一致,加日悬久,要积善而不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柔弱处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可攻坚,“柔弱胜刚强”。所以他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因此处上位者,只有恭谦宽厚,虚怀若谷,心胸方阔,才能有如江海包罗百川,以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道德经》 3、知足不争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便能常足,必须坚决“去甚、去奢、去泰”。 人应当激流勇退,因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知足,首先要做到“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还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 (四)学习与求知:不言之教 1、“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 (1)玄览,即综合全体大用统观之,以知大道。指排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影响,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2)“心斋坐忘”:道家最根本的修养方法,为庄子首创。“心斋”指心遵守的斋戒;“坐忘”是说静坐而忘掉一切。关于“心斋”他在《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思念)。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关于坐忘,他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也就是要心志纯一,排除杂念,忘掉自己的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去掉自己的知识与天地大道融通为一。后被称之为“不动心”。 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强调理性在人的学习与认识中的作用;强调直观和内心体验。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庄子:“神遇”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了·养生主》“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 3、“闻之疑始” 善于怀疑,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怀疑人的认识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子教子路菹此患,上无以为身,下无以为人,子之道岂足贵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第 五 节 孟 轲 荀 况 的 教 育 思 想 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孟子,名轲,字舆,鲁国邹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少时好玩,他的成长得利于他的母亲,后来孟子精通五经,擅长诗、书、礼、乐、春秋,成年后开始教学活动,中年后满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前后共经20余年。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亚圣”。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但要做个完善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 (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的作用 (1)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