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教师版.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虚词及整体阅读(1) 复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文言虚词的命题特点。 2、掌握文言虚词的解题方法。 3、进行针对性训练。 回顾 【命题】从高考试卷来看,文言虚词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题型相对稳定 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形式。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 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 文言虚词,《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 3.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这是当前最常用的考查方式。 (2)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这也是重要的考查方式。 (3)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有所体现。 解题方法和技巧 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或单独列题,或在翻译题中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须依据具体语境思考。介绍以下答题技巧: 1.分清虚词、实词 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在不同语境中用法不同。 【演示题1】 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 B项,“为”作动词,意为“做”“干”,和“所”组成名词性结构。A项,介词,表被动。C项,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D项,“为”后面跟了宾语“君”,作介词,意为“给”“替”。B项中“为”是实词,其他三项为虚词。 答案 B 2.掌握基本用法 由上题可以看出,同一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作虚词也具有多种用法。高考复习时必须掌握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在心,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演示题2】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之二虫又何知”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 B项,“之二策”的结构类似于“之二虫”,“之”都是指示代词,“这”。题干“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虫”指前文的“蜩”与“学鸠”,所以“之”在这里作指示代词“这”“此”。A项,结构助词,连接定语“沛公”和中心语“参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C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前面分句作后面分句的状语,所以“之”的作用是取消主谓句“臣壮”的独立性。D项,“九万里(的高处)”是“之”的宾语,“之”是动词,意为“到……去”。 答案 B 3.分析语法特点 与实词相比,虚词在文言中的语法功能更为突出,更加重要,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例如“之”,它作为结构助词可以有如下用法: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有些虚词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某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而”为例,它作为连词有如下用法:表并列,不译,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递进,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转折,却,但是,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承接,从而,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因果,因而,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目的,来,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等等。 【演示题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扫石而坐”与“弃甲曳兵而走”结构相近,“而”作连词,但前后的逻辑关系不同。句①中“而”连接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句②中“弃甲曳兵”是描述“走(逃跑)”的状态,前后动作间是修饰关系,因此,“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连词,可不译。B项,“造焉”与“兴焉”结构相似,但用法迥异。句①中“造焉”是动宾结构,“造”,到达、拜访,“焉”用作宾语,代词,指代“茅屋”;句②中“兴焉”是动补结构,“焉”是兼词,于之、于此。C组句①中“已”为停止,结束。时近黄昏,朋友招呼玩兴正酣的“我”回家,这句话的意思是“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其”表反问语气,起强调作用。句②主语是“孰”,意思是“谁能讥笑他呢”,是反问句,“其”放在句首,表强

文档评论(0)

ywqa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