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乡土”的苦难话语及地方意志——以“文学豫军”1990年代以来的创作为中心.pdf

文学“乡土”的苦难话语及地方意志——以“文学豫军”1990年代以来的创作为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第11期 学习与探索 No.11,2013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文学“乡土的苦难话语与地方意志 ——以“文学豫军”1990年代以来的创作为中心 李 丹 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摘要:文学“乡土”在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文学豫军”的创作是一种文化创伤笼罩下的书写,这 种创伤源于中原文化由盛转衰的郁结与失语。苦难话语即是历史“伤口”牵系与延续的证明、一种记忆转喻 式的结晶。“彼岸性”的缺失是“文学豫军”苦难话语构造的根本特点。他们着力于苦难的现世“管理”,或呈 现人际的对立与复仇、或作拒绝思想的“抒情”,在苦难救赎的构思上存在着“父权经济学”的意味。 关键词:文学“乡土”;乡土文学;1990年代;“文学豫军”;苦难叙事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3)1l一0119—11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文学“乡土”(乡土文学) 的“中国”在式微后形成的个体认同的结构性空 并不仅指农村题材或农民小说。“乡土”与农民、 缺。就作家而言,他常常是不经意的。与其说作 农村有关,但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1。在 家选择了文化,毋宁说文化选择了作家。 “乡土”中着力要解决的是我是谁以及我属于哪 地方文化的轮廓,建立在个体释放各种不同 一类的问题。“乡土”之所以会在中国凸显为“问 层次的原始记忆、情感或依恋的基础上。它显示 题”,并成为新文学史上的关键词与主潮,实与 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矛盾和不确定性的防卫式 “他国之外铄我”(章太炎语)而导致的民族危机 拒绝;追溯、皈依地方文化的过程与争取和描述自 的刺激有关。一个现代“中国”,成为作家们在乡 我的连续性互为表里。其间,地方文化与同居于 土文学中询唤与奔赴的鹄的。而究其实质,则体 记忆一角的、意识形态化的“中国”问的互动,系 现了个体对自我现代身份的自觉与想象,即通过 “乡土”个人化书写中最微妙的部分。它绝不仅 在“乡土”中对“中国”的设计来划定自我的边界。 是与“中国”较劲或简单的反向书写,一个争夺自 19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理念的全方位渗我话语权的诉求潜伏其中:谁是“中国”的正宗? 透,“乡土——中国”的认同(构造)日渐疏落,文 哪种地方文化能涵容“中国”? 学“乡土”的创作跌入了一个失重的自由空间,带 “文学豫军”(又称“中原突破”)是1990年代 有功利性的、强劲而执著的个人化思维由此占据 文坛的重要收获,①仅从命名上便能触到搏动的 了主导。然而,就在看似无序纷乱的个人化的乡 “地方”神经。“地方军团”的涌现,是1990年代 土书写中,地方文化悄然兴起,它填补了作为/or值 文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陕军东征”后,又 冒出了“文学豫军…‘文学苏军”“湘军”……乍看 ①1999年春,由河南文学院主办、在新乡召开了“文 之下仿佛近代割据势力又复活了。尽管上述称呼 学豫军”研讨会,后来有人在总结这次会议时,称之为“中 多有媒体的炒作成分,“标题党”的意味较浓,但 原突破”。参见江胡《中原突破:“文学豫军”长篇小说研 或许也正由此显露了某种历史无意识?“乡土一 讨会纪要》,载《小说评论}2000年2期。 中国”的黏合力正在接受“地方”的考验,而各“军 收稿日期:2013—07—04 团”间的竞争也是不言自明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文化与20世 “文学豫军”中的代表人物有李佩甫、周大 纪河南文学”(IOCZW061) 新、阎连科、刘震云、刘庆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