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详细规划说明书汇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区详细规划说明书汇编

濮阳县金堤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一.项目概况与分析 1.区域位置及规划背景 濮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豫、鲁两省交界处,是濮阳市的南大门。南部及东南部以黄河为界,与山东省东明县、鄄城县隔河相望;东部、东北部与河南省范县及山东省莘县毗邻;北部、西北部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相临;西部、西南部与河南省内黄县、滑县、长垣县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14.52°—115.25°,北纬35.20°—35.50°之间。1987年,在濮阳县城西南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虎型图案,轰动中外考古界,被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县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华龙乡”。2012年上半年,濮阳县GDP完成126.6亿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96亿元,同比增长33.3%;农民现金收入达到2485元,同比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95.3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57亿元,同比增长16.2%。出口创汇完成6200万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亿元、境外资金2000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01亿元,同比增长7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4.02亿元, 同比增长20.2%。濮阳县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围绕“工业做大”,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三项重点工作,着力培植光电子、医用新材料、耐火材料、新型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力争将濮阳县打造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LED冷光源基地。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发展载体。濮阳县产业集聚区连续两年蝉联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亿元荣获全市第一季度产业集聚区暨县城建设观摩评比联手赛第一名。2012年6月25日,省发改委批复(豫发改工业〔2012〕793号文)同意《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调整方案》,调整后的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3平方公里,其中发展区8.01平方公里、控制区4.9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光电子和医用新材料产业。同时,濮阳县还将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光源生产基地,豫北重要的医用材料生产基地,先进产业集中区,具有示范效应的循环经济发展区,濮阳县改革创新试验区,宜居、生态协调发展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内已形成了铁路、富民路、红旗路、南环路“四横”路网和工业路、长庆路、大庆路、106国道“四纵路网”,雨污水管网、通讯线路、供电线路、天然气管道遍布全区濮阳县交通便利,京港高铁、郑济高铁在境内形成“十字形”客运通道;中国第一条设计30吨轴重、开行万吨大列的重载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横贯濮阳县全境,东连京九,西接京广大动脉;106国道、大广高速、范辉高速、德商高速穿境而过,距郑州、济南两个国际机场均在200公里左右。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3.《濮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指导意见》(濮政〔2012〕78号) 4.《濮阳县金堤小区设计要点》 5. 濮阳县金堤小区用地红线图。 6.濮阳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项目设计委托书》 7.《濮阳县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申报材料》 8. 参照主要规范及标准: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3).《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0016-2014)(GB50067-97) (3).解决村容村貌缺乏特色的问题。缺乏统一规划与部署;道路、公共设施与生态建设不能同行;村庄建筑外形、色彩、规格凌乱无序,整体表现较为混乱,缺乏特色。 (4).解决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差的问题。村内除主路硬化外,各村组道路硬化率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 ,缺少文化设施。村庄垃圾收集点缺口较大。 2.对策 (1). 生活方式转化。充分考虑搬迁农民的居住要求,在满足居住的基础上,实现居住单一性向生活多样化的转变。 (2). 文化历史的延续。充分考虑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过程中,其原有的文化、习俗、传统等文明因素在规划及空间布局中得到充分延续。 (3). 社会身份的转变。充分预见农民由于身份的转化,其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转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活及生产方式的转变。 (4).就业岗位的提供。充分结合农民的现实及社会现状,把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以后,其就业岗位提供的可能。 (5). 群体模式的过渡。充分估计农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