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尔顿原子模型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 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卢瑟福原子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云模型 *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关于自然界的构成,在自然哲学的范畴内有两个问题:一,宇宙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二,宇宙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 最早尝试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有我国商末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年)提出的“阴阳八卦”说,战国末年《尚书》记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及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的“万物之源是水”的看法。后来,亚里斯多德(希腊,ristotle,公元前384—322)认为,万物的组成都源自以热、冷、干、湿按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四种“元素”:火、气、水、土,这就是“元素论”的萌芽。 尽管古代学说中的“元素”还不是近代科学中的元素,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对于宇宙的起源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即:世界上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物质,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元素(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年以前,我国当时的哲学家墨翟(公元前479—381)说,“非半不斫(zhuó)则不动,说在端” ,意思是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掰开它了。与此同时,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他称这些粒子为原子(Atomos)希腊文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 斫:用刀斧砍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自十八世纪后期,化学研究中普遍应用了天平,才有可能对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较深入的定量研究,由此发现了定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 定量定律的发现固然有科学的重大进展,但更重要的是要说明这些定律的内在原因。 1803年,一位英国的中学教师道尔顿(J.Dalton,1766-1844)以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对这些定律进行解释,创立了现代“原子学说”。道尔顿主张用原子的化分与化合来说明各种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抓住了化学的核心和最本质的问题。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道尔顿学说的核心是指明原子质量是元素的最本质的特征,他不自觉地运用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提出了重视测定原子量的历史任务,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开创了化学科学的全面、系统发展的新时期。但,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道尔顿不能象我们今天这样区分原子和分子,把“原子”这个词既用单质,也用于化合物。 直到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A.Avogadro,1776-1856)提出分子概念加以补充,发展成为“原子-分子论”。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卢瑟福(E.Rutherford)的“行星模型”。卢瑟福用α粒子束(He2+)轰击一块金箔,并用荧光屏探测α粒子(He2+)方向改变的程度。 ZnS屏 α粒子束 铅块 屏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

文档评论(0)

wend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