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浸工艺;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原地浸出采铀由矿体浸出和浸出液处理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用溶浸液使矿石中的铀从固相转移至液相,形成浸出液的过程;后者则是对浸出液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铀浓缩物产品的一系列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浸出(井场)部分;水冶工艺部分;一个矿床是否适合于用地浸法开采,与矿床的地质条件直接相关,技术条件主要有:
(1) 矿床属疏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2) 矿体赋存于含水层中(最好具有承压特点),矿层上下具有较稳定的顶地板隔水层;
(3) 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必须适宜浸出;;
目前,世界各国地浸采铀主要有两种工艺方法,一种是酸法浸出工艺,一种是碱法浸出工艺,并在常规碱法浸出工艺中衍化出CO2+O2浸出工艺。独联体国家基本上采用了酸法浸出工艺,美国等国家主要采用碱法浸出工艺;我国先期建设的地浸矿山主要采用酸法浸出,H2SO4为主要浸出剂,近年来,新建矿山开始采用CO2+O2浸出工艺。
生产实践证明,用碳酸钠、碳酸氢钠作溶浸液的碱法浸出工艺,由于与矿床发生阳离子交换而膨胀,矿石孔隙被堵塞,使矿层渗透性恶化,且试剂价格较高,故应用受到限制。而硫酸浸出工艺因环境影响相对较大、试剂消耗量大、浸出选择性差、设施材料要求高等因素,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CO2+O2的浸出工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发展。
;
据测定,工业放射性污染相当于常规开采的1/1000 左右。;(2) 环境保护措施容易实现,基本上不破坏地表植被,无废石堆场和矿石场,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地浸采铀的优点;
原地浸出早在1890 年前,已应用于无机物(如钾盐、硫)的溶浸,但这种方法直至19 世纪50 年代中期,才涉及到要用地下井巷收集化学作用后的浸出液的问题,因此发展较为缓慢。自1957 年利文斯顿从石油工业液体流动的基本原理中得到启示后,才把它应用于回采固体金属矿物中的有用组分,即通过从地表钻孔将溶浸液注入矿层后,由抽、注液孔定期互换使用,回收有用组分。
自此以后,美、法、(前)苏等国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使该法在铀矿山发展十分迅速。
;
1961年,美国在怀俄明州谢里盆地开始进行半工业性质的地浸采铀试验,并获成功。
1975年4月Clay West地浸铀矿山投产,标志着地浸采铀在世界已进入商业性生产阶段。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地浸采铀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常规采铀矿山的不断关停,地浸法已成为铀生产的重要方法,至1992年,美国已关闭所有的常规采铀山。
60年代中后期,继美国地浸采铀获得成功以后,前苏联、保加利亚、捷克等国家也开展了地浸采铀试验,并于70年代相继进行了工业规模的生产。 ;
地浸技术美国和独联体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地浸铀矿山全部采用碱法浸出工艺,已形成以CO2+O2为主浸出剂的技术体系,在地下流体监测与控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独联体国家地浸铀矿山基本上采用了H2SO4体系的酸法或微试剂浸出,铀浸出率75%以上。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备酸法与碱法地浸矿山的国家,铀浸出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因此,我国浸出工艺选择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浸出工艺方法。
近年来,地浸采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理论研究、应用范围、设备的自动化、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与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八五”规划以来,我国针对砂岩型铀矿地浸技术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许多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1970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首先在广东河源砂岩铀矿床进行了探索性试验,1978年在黑龙江501矿床进行了地浸采铀试验
1982年至1984年在云南381矿床继续进行地浸采铀条件试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地浸采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1年在云南381矿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小规模地浸采铀试验矿山;
1992年在新疆512矿床建成第一座地浸生产矿山─737厂;新疆地浸技术工业性应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地浸采铀已实现从试验研究向工业生产的飞跃。
目前新疆739厂、内蒙古通辽钱家店铀矿已建成投产运行,新疆738厂,731厂正处于试验和建设中。
; 我国已开发利用的铀矿床主要有“四大”工业类型:花岗岩型铀矿床、火山岩型铀矿床、砂岩型铀矿床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 IAEA 称为 “层状结构型铀矿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