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工商信息学校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docVIP

2006年上海工商信息学校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年上海工商信息学校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 综合高中部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2006.11 班级: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成绩:_____ ? 一、默写(共8分,每题1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 3、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4、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5、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6、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7、人生如梦,__________。 8、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 二、阅读: (一)阅读以下语段,完成1-5题,共13分。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 1、引文选自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于1934年写的散文_____。(2分) 2、文中划线句①,作者说“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的原因是(  )(2分) A、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B、因为如果去翻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总能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C、著名的大诗人的作品里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D、外国的大诗人的作品同样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3、引文中划线句②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A、总结全段内容,成为全段的中心句。 B、过渡,转为对故都的秋的歌颂。 C、表达中国诗文中的秋比外国诗文中的秋更有深味。 D、强调欧阳子和苏东坡写的秋更有深味。 4、文中“秋的深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文中提到“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请列举两句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秋天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对于秋天,你有怎样的感受?秋天会引起你怎样的联想?结合自身感受,写一段不超过80字的文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4分)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地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那是大唐的最西缘。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者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天才相遇。 ④唐朝,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到来了,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唐人的心态也是最为健康的。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