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概论第二讲-中国戏曲简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三、完整的体制结构 以戏剧情节论之,通常为每本四折一楔子形式,形成完整的起、承、转、合故事情节。 以音乐调式论之,每本四折戏,由四套曲子构成,每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所以每本戏就具有四个宫调的色彩变化。 以表演构成论之,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凡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由正末(男主角,后叫“生”)主唱的叫“末本”。其它角色只有宾白和科,偶尔唱楔子。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科是“科泛”或“科范‘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 以角色行当论之,形成了末、旦、外、净、丑、杂等六种人物角色类型。 “脚色”在宋代就是人的“履历”的意思。戏曲中借用“脚色”这个名称,作为戏曲人物分行的总称。体制初创于宋元之际,成熟于清初以后。 末类:末是剧中男脚,有正末、副末、小末、大末、二末等。正末是剧中演唱男主脚,剧中同时有两个末,就用大末、二末加以区别。 旦类:旦是剧中女脚,有正旦、副旦、贴旦、小且、老旦、花旦、色旦、搽旦、旦儿、大旦小旦等。正旦是剧中演唱女主脚,剧中同时有两个旦,就用大旦、二旦加以区别。 外类:男、女脚皆扮,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脚色。 净类:净在剧中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有净,副净、中净。 丑类:丑类脚色都由净扮,但元杂剧里尚无“丑”脚,仅见于宋元南戏中。明人受南戏影响,在刊刻元杂剧剧本时增加了“丑”这一脚色。 杂类: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驾为帝王,孤为官吏,细酸为秀才或书生,禾为农人,卜儿为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为老汉,徕(同来)或徕儿为小孩,祗侯为仆人,邦老为盗贼凶徒,曳刺(旧腊)为兵勇等。  在元杂剧中,为了区分各类脚色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的身分和姓氏,往往在各类脚色前加一形容词,如驾旦为后妃,禾旦为农家女,旦徕为女孩,林旦为姓林的女子等等。 4、杂剧余响——明清杂剧 明杂剧承继元杂剧衣钵、并兼容宋金杂剧而形成,这是北曲南化、南曲北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人短剧,具有以南方文化为主导的汉文化一统的意味。其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生动灵活;其抒情写意,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求变创新,主体审美意识、主观思想精神十分浓郁。代表作有:王九思及康海的《中山狼》、陈与郊《昭君出塞》、徐复柞的《一文钱》、徐渭的《四声猿》,冯惟敏的《僧尼共犯》,王衡的《郁轮袍》等。不过明杂剧的戏曲地位似乎不高。明代的沈德府、藏晋叔等人轻贬为“按拍者既无绕梁遏云之奇,顾曲者复无辍味忘倦之好”,近代王国维也在《宋元戏曲史》中对说“其词亦无足观”。 清杂剧是模仿元杂剧的规范而创作的戏曲类型,遵循元杂剧“四折一楔”的规则,不过又较为机动灵活。音乐体式有北曲联套、南曲联套和南北合套等三种。清杂剧是纯粹的文人剧,杂剧作家既有学者诗人、又有达官显宦,既有清流隐士又有武将之才;其作品风格殊异、内蕴异然。多半为个人寄怀遣兴的案头之作,而非为场上舞台表演所为。较为著名的有:《梅龙镇》、《临春阁》、《桃花园》、《半臂寒》、《旗亭宴》、《城南寺》等。 (二)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因起源于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为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南戏”或“戏文”。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原是在温州一带的民间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戏。宋室南迁后,南戏又吸收了词调、唱赚、诸宫调、大曲及杂剧等艺术形式的因素,成为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戏曲形式,风行于苏杭一带。产生了《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乐昌分镜》等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著名的《张协状元》是温州的“九山书会”创造的,代表了南宋时期永嘉杂剧的最高成就。 进入元代,南戏同“南人”一样受到歧视,发展一度受到压抑。元中期以后,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得到重新发展的机会。元末明初,南戏大盛,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戏有160多种剧本,今存16种,其中《荆钗记》、《拜月亭》和《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因元代南戏作品称“传奇”,故此四剧并称“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则是南戏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南戏的剧本结构,根据剧情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南戏的音乐与北杂剧相较,有这样一些特点:在宫调使用方面,南戏不受宫调的限制,且可以随时换韵。在演唱方面,南戏没有一人主唱的定规,剧中角色根据需要均可随时演唱,且创造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戏以唱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一般采用五声音阶。在曲牌的运用方面,南戏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缀习惯。如《黄莺儿》后接《簇御林》,《画眉序》后接《滴溜子》等。 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北曲牌相间联缀成套。如《小孙屠戏文》中有一套曲子为:北《新水令》-南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