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 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doc

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 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 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

以人为本 回归自然 实践生态治河新理念[摘要]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流水域由于功能退化,导致“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水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通过践行“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生态治河”的新理念,取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初步成果,对实践经验作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生态治河实践新理念 1引言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东南沿海,坐山拥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相互交融,形成了山、海、湖、城融为一体,城景相依的城市格局。但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我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河流、湖泊却功能退化、水质恶化。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此类突出的水环境问题集中反映在我区河流和湖泊。河流湖泊作为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既是滨海城市独特的风景线,也是防洪、灌溉、排水、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水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河湖水环境生态整治已迫在眉睫 2河流湖泊生态建设理念和目标 2.1 厦门市河流湖泊生态建设的新理念 河流湖泊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2.2 厦门河流湖泊治理的总体目标 概括起来为八个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水清”是通过截污、清淤、净化使河道水质变清,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流畅”是通过筑堤、护岸、疏浚等措施提高河道泄洪、排水能力,达到两岸保护区的防洪要求;“岸绿”是对两岸堤防或护岸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宜绿化地实行种树、种草,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环境;“景美”是结合城区、镇区公园、景点及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形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生活环境 3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恢复和重构河流原有结构,顺其自然 传统的水利工程多是将河道尽可能地拉直,更多强调防洪功能。将河道设计成为笔直、顺畅,护砌光滑、平整,总体上来说,更象一条人工渠道,而不是一条天然河道。在我区官浔溪治理设计中,我们强调要改变几十年惯用的治河几条大直线的做法,而是根据河势,宜弯则弯,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岸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修建蜿蜒曲线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岸线模式,为改善河流水质以及水生动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3.2 采用生态护堤,营造柔美生态岸线 前几年,我区在河流治理中大量采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块石等,这种硬质护坡材料阻断水和空气交换,使水生物无法生存。今后河湖治理中我们强调要尊重自然的水循环,软化河底及河坡,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主要做法如下: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生态连锁块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 3.3 保护湿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是城市环境的肾。它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我区东西溪防洪体系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入海口的水闸和新建的橡胶坝联合调度,抬高河道水位并回壅至城区,营造城市人工湿地;在三忠溪、泥山溪出海口河流治理中同样采用扩大河道断面营造景观水体,并尽可能保存河湾、浅滩、深潭,有利于水质改善,并能够使水生植物得以生长,鸟类得以繁殖 3.4 种植绿色植物带,营造两岸绿树成荫 在河堤与陆地之间设计绿色植物生长区,种植水生植物、乔木、灌木以及搭配草皮,形成点线面结合、有层次的岸线绿化带。植物带不仅过滤进入河中的水体,将面源污染大大降低,而且可营造景观休闲带,使河道景观更加优美。在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工程规划中,从整个流域层面上提出对水系和绿地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建立“蓝线”和“绿线”概念。规划堤防内侧边线作为水系“蓝线”的控制范围,而堤防外侧20~50米范围内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