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视野下壮族通婚圈嬗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落视野下壮族通婚圈嬗变

村落视野下壮族通婚圈嬗变[摘要]壮族传统的通婚圈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近婚、族内婚以及婚姻缔结依靠亲友网络促成等几个方面。XX年代以后壮族的社会流动加快,通婚圈出现了转型性变迁,通婚的空间距离扩大,族际联姻增多,婚姻信息的获取突破了传统的渠道。影响壮族通婚圈变迁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户籍管理的松动、社会交往范围扩展和婚姻对妇女影响的改变 [关键词]壮族;婚姻;嬗变 [作者]黄润柏,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XX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非农产业的兴起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壮族社会流动变得日益频繁,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们的社交圈脱离了熟人社会的限制,婚嫁流动逐渐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引发了壮族通婚圈的转型性变迁 一、封闭传统的通婚圈 传统壮族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受地理、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过去壮族人很少在地理空间上作长距离的流动,人们的社会交往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通婚圈封闭、狭小而且相对固定,族内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壮族传统通婚圈的封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距离婚。过去,壮族地区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通婚范围很小,大致以当地村落为中心,大部分相距在10公里以内,尤其是3~7公里(即相邻村落)之间占绝大多数,小部分在10~XX年代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前,龙胜县龙脊十三寨壮族很少与十三寨以外的人发生婚姻关系。过去龙脊十三寨壮族有“好女不出龙塘界”的说法,妇女中还有“宁愿守房死,金换不嫁外面人”的俗语。传统龙脊壮族视远距离婚嫁为畏途,在龙脊十三寨范围内择偶是最理想的婚嫁空间模式 壮族近距离嫁娶的通婚习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即使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城市边沿,直到XX年代中期,近距离通婚仍然很普遍而且通婚圈相当稳定。韦小鹏在对南宁市良庆区二冬坡黄氏壮族的婚姻状况做调查时发现,1963年以前,当地壮族主要与本行政村内的五个自然屯及邻近村寨的黄、梁、龚、韦、玉和蒋姓通婚,“到1993年,二冬坡的婚姻圈结构仍旧是相当稳定的。1993年,二冬坡黄氏壮族的6大通婚主体和30年前的一模一样,截止1993年,黄、梁、龚、韦、玉和蒋等6个姓氏嫁入二冬坡的女子总计为144人,占总嫁人人口186人的77.42%。值得注意的是,二冬坡黄氏壮族30年前的第一大通婚主体是黄氏,30年后仍旧是黄氏。” 一些偏远地区,直到XX年代才有了远距离通婚的先例。在中越边境的靖西县岳镇,壮族的通婚圈还多数限制在本镇之内,即就在本村或者本镇的邻村。“通婚圈限于本镇的约为85%,来自其他镇的只有2人,而且都是临近的H镇。90年代之前,通婚圈大多都没有突破岳镇的范围……” (二)族内婚。历代以来,壮族主要在居住社区内与本民族通婚,与汉、苗、瑶等其他民族通婚的很少。这种民族内婚及其衍生的婚姻观念,到新中国成立前仍十分普遍。据XX年代的调查,解放前,龙脊十三寨壮族很少与十三寨以外的人发生婚姻关系。只有那些“命苦”八字不好的姑娘,在十三寨内没人要,才迫不得已到外面找对象,嫁给义宁、灵川一带的汉人,或是嫁给附近地区的瑶族,其数量有限。此外壮族男子也很少娶外族如汉族、瑶族妇女为妻。过去曾经有外出当兵或做事的壮族男子娶汉族妇女为妻,但妻子不习惯当地山区生活,与家婆关系处不好,最终离去。壮族妇女不与汉族通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汉族的家婆厉害,男子对妇女管得太严,使妇女行动不便……”壮族妇女无法适应汉族封建礼教的束缚,再加上语言不通,汉族地区离龙脊太远,交通不便,与娘家人来往困难,禁绝了其与周边汉人的通婚。而壮族与瑶族居住的村庄“鸡犬之声相闻”,但在婚嫁上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主要原因是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相互之间难以适应 XX年代以前,民族内婚在壮族地区仍然普遍实行,族际通婚的现象不多。如南宁市二冬坡黄氏壮族一直实行屯内族内婚或屯外族内婚,XX年代中期,一名秦氏汉族女子嫁入二冬坡,这才开始了二冬坡黄氏壮族与外族通婚的历史。在较为边远的地区,到XX年代才出现族际通婚,如田林县那善屯壮族历史上都没有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先例,直到1998年实现了突破,出现了15例族际婚 (三)婚姻的缔结依靠亲友网络。美国学者威廉(William Skinner)在对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市场体系理论,认为市场圈等同于社交圈,通婚圈与基层初级市场是一致的,人们往往从初级市场圈内寻娶媳妇,初级市场所在地是通婚圈的中心,媒婆总是在集市上给人说媒。但从壮族传统通婚范围来看,市场圈与通婚圈之间并不存在彼此重合的关系 过去壮族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壮族传统观念认为,父母对子女有抚育、教育、代办婚嫁、传承财产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