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第29卷第3期政法论坛vol29,no3 2011年05月tribune of .pdf

page 1 第29卷第3期政法论坛vol29,no3 2011年05月tribune of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第29卷第3期政法论坛vol29,no3 2011年05月tribune of

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 李怀胜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中技术过失的危害性开始突显出来。无论从归 因还是归责的角度看,“技术过失”都不是单纯的意外事故,技术过失实际就是人的过失。技 术过失的浅层次危害包括财产损失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损害,深层次危害则包括 “非传统安全 威胁”,因而昭示了刑法处罚的现实意义。目前网络犯罪的罪刑体系缺失了过失犯罪这一重 要的评价环节,应当增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过失犯罪,并增加单位犯罪的条款,以建立 适应网络空间中过失犯罪的罪刑体系。 关键词:网络;技术过失;社会危害性;罪刑体系 网络犯罪的发达与网络世界的勃兴如影相随。网络作为有别于现实空间的虚拟存在,完全是由信 息技术建构起来的世界,而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犯罪,则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不可避免的附随风险。随 着网络的深度社会化,网络犯罪的主观心态开始从故意向过失扩展,并且更多地与技术因素相结合。为 此笔者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过失称为“技术过失”行为。在信息时代中,传统刑法如何应对技术过失犯 罪的挑战,是值得深深思索的。 一、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及其诱因 网络背景下的过失行为,有的与传统过失行为没有任何差别而完全可以依照传统刑法进行规制;还 有一类过失行为则完全派生于网络空间,并且融网络过失行为和网络技术行为于一体,这就是本文着重 讨论的网络 技“术过失”行为。从理论上讲,一切与技术结合的场合都可能出现技术过失,但是在技术 密集型领域内更容易出现过失现象。 一()技术过失的存在领域 网络背景下的技术过失,目前主要出现在杀毒软件行业和电子商务行业中。这一现象并非是偶然 的。 1.杀毒软件行业内的技术过失 最近几年杀毒软件行业内连续出现的“误杀”事件,使得网络信息公共安全领域再次引发了人们的 关注。从性质上讲,这是一种严重的技术过失。 1()误杀对象之一:操作系统 2007年5月18日,国内装有诺顿杀毒软件的大量电脑集体出现问题:开机后自动重启、蓝屏,屏幕 上显示 “unknownharderror”的字样,安全模式下也无法正常进入系统等等。2007年5月19日,诺顿公 司发布的声明称,诺顿软件的 “在线更新”错误地把微软简体中文windowsXP中的两个系统文件当作 作者简介:李怀胜,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病毒进行了删除,从而造成windows系统在根据错误检测重启后无法正常运行。[1]虽然只有安装了特定 补丁的中文微软操作系统才会出现系统文件被错误删除等问题,此次诺顿 “误杀”事件还是造成了国内 数百万台个人和企业用户电脑系统崩溃,正常工作和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2]诺顿误杀事件也因此 成为近年来国内影响最大的互联网安全事件之一,只是以往的网络安全事件的肇事者多为黑客、木马、 病毒等,而此次的罪魁祸首则为互联网安全的“保护者”。诺顿误杀事件也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互联网安 全产品自身对互联网安全的潜在危险和危害。 (2)误杀对象之二:同行业软件 无独有偶,杀毒软件行业里的另一家知名厂商 “卡巴斯基”同样饱受误杀的纷扰,这也说明“误杀” 在本行业内其实是一个共性问题。2007年5月19日,卡巴斯基杀毒软件将国内瑞星公司产品的反木 马软件 “瑞星卡卡”的升级组件识别为病毒,并将其彻底删除,导致瑞星卡卡无法实现升级。卡巴斯基 就此发表官方声明表示,卡巴斯基不是针对任何一款特定软件的卸载工具,也不事先假定任何软件是恶 意软件或者流氓软件。瑞星则表示,瑞星卡卡上网安全助手在发布前经过大量兼容性测试,且启用了正 规商业软件的所有标识,该软件的所有动作都符合严格的安全软件编写规范,没有任何违规的地方, “完全不理解为什么卡巴斯基查杀瑞星卡卡”。[3] (3)误杀对象之三:其他商业软件 大连大有公司是一家高科技软件开发公司,其开发的某编程软件颇受广大用户的青睐。2004年大 有公司即发现卡巴斯基反病毒软件会提示本公司的软件产品存在病毒。自2007年6月,大有公司不断 接到用户反映:在电脑上运行卡巴斯基反病毒软件时,对编程软件以及由编程软件编译的程序存在报病 毒的现象。2007年7月,大有公司委托公证处,对卡巴斯基 “误杀”其软件产品的情况进行测试,对软件 产品进行解压缩后选择扫描病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