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品《吉尼斯宜都市
宜都史地札记赵有贵 清江出口与长江交会处,有一古迹名为“合江亭”,已废多年。时逢盛世,其故址重修新楼,易名合江楼,成为宜都一景。感于“合江”胜景,曾尝试为之作记。其间,遍寻宜都史料,无论正史俚语,不管山水人事,不计雅致鄙俗,“蔡家姨妈打猪草,茄子广椒一捞捎(筲)”。忙乱月余,虽所获甚微,但“种瓜得豆”,获得了丰富的宜都人文掌故。现撮其要者,拣其趣者,杂然陈列于后,供有志于地方文化的同志赏玩之、参考之、研讨之。路岩与“合江亭” 路岩是晚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官至相位,与宜都“合江亭”有着“不解之缘”,且事关“合江亭”的诞辰与芳龄。 以“合江”名亭者,举国有三:四川成都、湖北宜都、湖南衡阳。宜都合江亭究竟建于何时?早有唐建和元建两说。《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荆州府》下注“合江亭”称:“在宜都县北,滨江。唐建,后圮。元大德四年重建,明嘉靖中重修。孙光宪《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首。”《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援引此说:“合江亭在湖北宜都县北滨江,唐建。《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道。” 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在县北,滨江,唐建,后圯。元大德四年(1300年),知县谭文德重建。嘉靖中,知县陶师文重修。亭名合江者,以清江至此会大江也。” 而《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在《荆州府》下注“合江亭”称:“在宜都县治后,元县尹谭文德登览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湖广通志》卷七十七《宜都县》云:“合江亭在县城东,清江自恩施至宜都城北更宽,一望澄碧,迥异他水,稍过城东,并入大江,即无此色矣。元县尹谭文德登览二水合流,因建此亭。”宜都合江亭始建唐代说,其原始佐证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但引文都将“镇成都”误引为“镇宜都”。查《北梦琐言》,文曰:唐路侍中岩,风貌之美为世所闻。镇成都日,委执政于孔目吏边諴,日以妓乐自随,宴于江津。都人士女怀掷果之羡,虽卫玠、潘岳不足为比。善巾裹,蜀人见必效之。后乃剪纱巾之脚以异于众也。闾巷有袨服修容者,人必讥之曰:“尔非路侍中耶?”尝过鬻豚之肆,见侩豕者谓屠者曰:“此豚端正,路侍中不如。”用之比方,良可笑也。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移镇渚宫日,于合江亭离筵赠行云等《感恩多》词,有“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至今播于倡楼也。(《北梦琐言》?卷三)《大清一统志》“镇宜都”应是“镇成都”之误。清人赵翼曾考校《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路岩传》:岩为相,委亲吏边諴与郭筹相倚为奸。旧书云事败出为成都尹,改荆南,寻罢之。新书谓事败贬新州,赐死,剔取其喉。先是岩奏赐死者,当剔喉以验,至是自及之。(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都表明路岩未任职宜都。然而,路岩虽未“镇宜都”,并不能证明他当时未来宜都(按:新唐书:岩封魏国公,坐罪贬新州刺史,至江陵免官,流儋州,籍入其家)也不能说明宜都当年没有“合江亭”。路岩官场失意、贬居江陵时,心绪烦乱,西行宜都,到合江亭宴妓一乐,也未可知。只是证明宜都合江亭为唐建,引“北梦琐言”文字,却是不足为据。宜都道人醉吟“好了歌” 《红楼梦》第一回有首《好了歌》,颇为有名:“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首歌,出自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跛脚道人之口,这个道人的原型就是宜都一和尚。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篇?神异典?神仙部》引《荆州府志》载:“明代有个‘好了道士’,善为功法,言祸福奇中,常往来宜都山中。叩其姓氏,笑而不答,但点头曰:‘好了’。人以故呼为‘好了道士’。”《宜都县志》(同治版,1865年)记述更详,抄录如下:好了道士,不知何许人也。深目巨鼻,面多疣。善为幻术。正德间(1506—1521年)常往来宜都山中,人叩其姓氏不答,诘之不已,但笑曰:“好了”,人以故呼为“好了道士”。常过酒家索酒,酒人执瓮与之,道士取瓮置空中不坠,以口承瓮立饮之尽,笑谢而去。又常过陶者家,陶者见其貌寝,笑之。道士曰,善视而陶,陶勿作塌裂声,趋视则器自相撞击成齑粉矣。居无何。里中大疫,道士披发仗剑诣诸疫者家,挥剑诵咒,已大呼曰:速去、速去,勿扰我里,一方遂安。道士亦自是杳矣! 曹雪芹或许看过《宜都县志》或《荆州府志》,或许听到过“好了道士”的传说,在创作《红楼梦》时,信手拈来,借题发挥,安排跛足道人唱《好了歌》,却至为妥贴。因“宜都道人”与“红楼道人”,均与“好了”有关,且“貌体古怪”、“言祸福奇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