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东北作家群与新感觉派).ppt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东北作家群与新感觉派).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东北作家群与新感觉派)

东北作家群 新感觉派 本次课要点 东北作家群总体情况介绍 萧红及其作品介绍 新感觉派总体情况介绍 施蛰存、穆时英及其作品介绍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从沦陷的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苦难和斗争生活,表达了对敌伪的仇恨,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文学史习惯上将这群有共同特点的作家称为“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作家并未全部加入“左联”,但他们的创作事实上构成了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代表作家作品: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 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东北作家群”创作特色: 1、“抗日话语”、民族意识与乡土叙事有力结合在一起。 2、叙事中存在左翼倡导的“阶级话语”,但并不构成叙事中心,处于游离状态。 3、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作品反映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东北作家特有的雄强自由的生命意识。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辽宁省锦州人,笔名有三郎、田军、萧军等。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被鲁迅收入《奴隶丛书》。 鲁迅的评价:“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后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显示出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萧红 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 1942年卒于香港 原名:张乃莹、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 萧红漂泊的一生: 哈尔滨——青岛 上海—东京—北平—上海 武汉—西安—武汉—重庆 香港 萧 红 墓 萧 红 墓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 ——萧红 萧红论创作 “我把写作放在第一位是对的。” “我主要的目的是创作,妨害它是不行的。” ——1936年于日本—— 萧红代表作 小说:《王阿嫂的死》《旷野的呼喊》 《生死场》《牛车上》 《马伯乐》《小城三月》《呼兰河传》 散文:《饿》《回忆鲁迅先生》 “奴隶丛书”三种: 叶紫《丰收》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 鲁迅作序 这本稿子到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 ——鲁迅—— 《生死场》赏析:1、诗性语言 “菜圃上寂寞的大红的西红柿,红着了。小姑娘们摘取着柿子,大红大红的柿子,盛满她们的筐篮;也有的在拔青萝卜、红萝卜。” ——第二节《菜圃》 “深秋带来的黄叶,赶走了夏季的蝴蝶。一张叶子落到王婆的头上,叶子是安静的伏贴在那里。王婆驱着她的老马,头上顶着飘落黄叶;老马,老人,配着一张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 ——第三节《老马走进屠场》 “房后的草堆上,温暖在那里蒸腾起了。全个农村跳跃着泛滥的阳光。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假使树会开花,那么花也上树了!” ——第六节《刑罚的日子》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2、人的动物性 “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脚在颤动,全身抖擞着。” “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地跑过,也有的母猪肚子那样大,走路时快要接触着地面。” “黄昏以后,屋中起着烛光。那女人是快生产了……可是罪恶的孩子,总不能生产,闹着夜半过去……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为她开始预备葬衣,在恐怖的烛光下四下翻寻衣裳,全家为了死的黑影所骚动。” ——第六节《刑罚的日子》 3、对生命的敬畏 从女性自由写作者的内在需要出发 不认同古老的男权统治文化 “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 ——怕着她的男人。” “乡村的母亲们对于孩子们 ——永远和对敌人一般。” 悲凉、疯狂、扭曲 “我觉得我不配悲悯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