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晓波 为中国的企业立传
吴晓波 为中国的企业立传对我来说,独立没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首先是财务上的独立,还有是思想的独立
XX年前复旦大学的校图书馆,一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摸索着书架,翻开一本厚厚的书,他的心开始狂乱地跳动。如同物理系学生以爱因斯坦为终极理想,数学系学生寻找陈景润,这个新闻系的学生也急着为自己寻找一个未来职业的偶像
这本罗纳德#8226;斯蒂尔撰写的《李普曼传》,把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精彩而丰富的一生呈现在他的面前:在近60年的时间里,李普曼以专栏文章影响着美国民众、白宫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对上个世纪的美国人而言,每天早上读李普曼如何评论这个世界,才能开始新的一天
原来,仅仅言论写作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社会,甚至是历史进程。原来,写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人终身的职业
“你很难抗拒这样的人生。” 一谈起李普曼的名字,XX年后的吴晓波依然兴奋不已。他轻轻地咬着有着长长滤嘴的香烟,洋溢着写作者中罕有的健康和年轻。一堆一堆的书从书房漫出来,铺到了客厅的地上,足足有一米多高
每天早上9点半起床,开始写作;写到下午5点多,女儿放学归来,也钻进书房,他于是在电脑上敲击完最后一个汉字,去陪伴女儿。这白日的光阴里,他勤奋而节制地写自己的书,也为各家媒体撰写评论财经热点的文章。浅褐色的古运河河水从书房的窗下缓缓流过
肆意生长
1989年,中国的经济领域也笼罩着一层迷茫和不安的气氛:国营企业产品卖不出去,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市场一片萧条,失业人员增加……
这些都是此刻的吴晓波所不知道的。他正为工作分配问题而烦恼:为了爱情,他必须回杭州;这一年,所有的省级报纸都不招应届大学生。如果工作无着落,他将选择直研。他骑着自行车到新华社浙江分社来碰碰运气
进社的第一年里,吴晓波就写了两个新华“内参”大稿。1988年,当时的中央高层领导人尝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吴晓波大面积地跑全国各地农村调查村委会选举,当时,选举中出现宗族势力之间的冲突,甚至爆发械斗。接着,他跑了全国100家国有企业,调查“十四项制度全落实”。这是中央为了激活国有企业而进行的内部经营体制改革的最后一招,之后,就是“抓大放小”
这个不爱和人打交道、面对陌生人常常脸红心跳的年轻人跑遍了大江南北。作为“钦差大臣”,所到之处,都能够见到当地最高层的人: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和企业的老总。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角色
“玩命地干,整天讨论的都是业务问题。”“真是没有压力,忽然我想到西北去看一下,就打个报告说要对长城内外的农村进行调查,或者说是对长江中上游地区进行旷野调查。”当时新华社很重视跨区调查,常常抽调不同区域的分社记者组成小分队到基层做调查,规定年轻记者每年必须参加一次小分队。不计成本的调查训练和对全国性题材的关注,让吴晓波至今对新华社心怀感激
这正是万物肆意生长的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开始走市场经济之路,机关干部纷纷下海,新公司纷纷成立。吴晓波看着西湖彩电厂、西泠电器、钱江啤酒、金松电器发展起来,然后又一家家分崩离析,再看到宗庆后这些民营企业家哗哗地成长,爱多VCD、沈阳飞龙、三株口服液跑到浙江来打市场,搞乱整个中国;他连续参加了4届央视招标会,目睹着爱多、秦池一个个标王诞生,又陨落;XX年,互联网开始大热……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一系列书的素材
精彩的是外面的世界。有时,吴晓波也会留心同一个办公室里一个比他大十五六岁的兄弟。每天,看着他骑自行车来上班,然后在楼下拎走一壶写着他名字的热水瓶,或者出去采访,回来写稿子,一到下午5点钟,把空的热水瓶放到楼下,就准时走掉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就在想,我就这么过一辈子么?想想就很绝望。”
25岁时,吴晓波成了杭州第一个开专栏的人,模糊许久的理想似乎又清晰起来。90年代后半期,一股革新的风吹进了中国新闻行业,一些以市场为方向的新报纸纷纷崛起。在南方的一个城市,秦朔开始主持《南风窗》,意欲办成一本政经杂志。吴晓波也开始为他们写专栏
除了大量地写专栏和外稿外,吴晓波也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书。从那一年起,他给自己定了每年写一本书的计划。那条从记者到部门主任、再到主编的体制内升迁之路,对他完全失去了吸引力。在社里当领导和当大学教授的父亲看来,这个原本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开始有些“不务正业”了
“这个体制和我完全没有关系。我是感激新华社的,是他养育了我,并且最大程度地包容了我。”他还记得,李普曼从不忠诚于任何机构与个人,“他只忠诚于自己”,尽管他创办了《新共和》,后来还一度任《世界报》的评论版主编
XX年,一份日报在上海创刊,一度聚集了中国新闻界最优秀的一批报人。在朋友和同学们的力邀下,他离开了待了长达十三四年的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