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 北方居住大院 北京四合院 乔家大院 北方四合院 四合院的老物件 福建“土屋” 2、西式住房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3、西式居住文化的扩展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花园洋房 中西合璧 现代家居 【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变化的表现: 婚姻包办——婚姻自由 旧式丧礼——新式丧礼 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迷信活动——破除迷信 清末民初的传统婚礼 清末民初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玲 30年代,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新郎穿黑色大礼服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50年代和60、70年代讲究的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不能穿婚纱和西服,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但是手捧假塑料花很有时代特征,照片的色彩也是后期上的。   90年代至现在:化装技术可真没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现在流行个性婚纱照 断发 留美幼童——西装与辫子同在 辫子的用途 “断发” “断发”   剪辫处往往还有一告示牌:“今日剪辫者 奖酱肉面一碗。”   留心她的脚——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如同美丽的工艺品 但三寸金莲的脚却是一个漫长的噩梦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康有为的女儿     天足与高跟鞋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课堂总结: 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 女子: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中国饮食文化: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西方饮食传入: 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的演进 演进特点: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西式住房传入 传入:首先出现在租界 影响: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风俗: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丧葬礼仪:趋于简化、带有浓厚西方色彩 其它风俗: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男女服饰 饮食变迁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男装: 女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中国近现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