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4-3运移的主要动力渠道和方式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第四节 油气运移研究方法;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2.游离相——石油初次运移最重要的相态。
游离油相和游离气相,呈分散状或连续状油相、气相 。
油溶气相:气溶解于石油中,以油相形式运移;
气溶油相:油溶于天然气中,以气相方式运移。;油气初次运移过程中的可能相态;1.压实作用
压实导致孔隙水排出,孔隙度减少,岩石体密度增加。对于一套地层,当其中的流体压力为静水压力时,称之为压实平衡。
若在压实平衡的层序之上新沉积了一个密度为ρb0、厚度为l0的沉积层,下伏地层进一步压实,颗粒重新紧缩排列,孔隙体积缩小。
新沉积层作用于压实平衡地层的瞬间,孔隙流体承受部分上覆负荷压力,产生剩余压力。
;在剩余压力作用下,孔隙流体排出,流体压力又恢复为静水压力。
上覆沉积层不断增加——瞬间剩余压力与正常压力交替变化,孔隙流体排出,孔隙体积减小。;新沉积物横向厚度不变时,横向剩余压力相等:
dPl=(ρb0-ρw)gl0
只存在垂向剩余压力梯度:
dPl/dH=[(ρb0-ρw)gl0]/l0
=(ρb0-ρw)g
;当新沉积层横向厚度有变化时,两点间存在横向压力梯度:
dP/dX=[dPl-dPh]/x
=[(ρb0-ρw)·g·l0-(ρb0-ρw)·g·h0]/x
=(ρb0-ρw)·g·(l0-h0)/x
压实流体垂向上由深部向浅部运移,横向上由厚层区向薄层区运移。; 砂泥岩互层剖面中压实流体的运移方向;欠压实: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程中因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有效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
特征:高孔隙度、超压
出现的条件:快速沉积、细粒沉积比率高;欠压实带中流体的排出方向;当欠压实及其它作用产生的孔隙压力超过泥岩的承受强度时,泥岩产生微裂缝,超压流体通过泥岩微裂缝涌出,油气发生初次运移;随着流体排出,超压被释放,泥岩回到正常压实状态。;蒙脱石:膨胀性粘土,结构水多。
随埋深增加,结构水脱出,由蒙脱石转变为伊利石;
蒙脱石脱出的水排挤孔隙原有的流体,产生异常高压,有利于排烃。;3.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温度增加时,油气水的体积膨胀,即具有热增容效应。
随埋深增加,地温增大,水的密度降低,比容增大,这种膨胀作用促使流体运移,有助于排烃。
若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系统,可形成异常高压。; 水的压力—温度—密度(比容)的关系曲线;图:正常压力带的三个地温梯度情况
下,水的比容与深度关系;水由盐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
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通过半透膜从低盐度区向高盐度区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含盐量差别越大,渗透压差也越大。;美国湾岸地区某井砂岩和页岩孔隙水含盐量随深度变化曲线
(据Schmidt,1971);泥岩和砂岩的盐度均随埋深增加而增加.
渗透流体从含盐量低的部分流向含盐量高的部分。
流体从泥岩到砂岩运移。;构造应力作用
产生微裂缝,吸附烃解吸,构造挤压应力传递到孔隙流体,流体运移;毛细管压力
源岩层与储集层界面处,源岩孔喉较小,储集层孔喉较大,两者间存在毛细管压力差,合力方向指向储集层方向。;扩散作用
岩性致密和高压地层中对天然气运移有重要作用
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使孔隙度降低,堵塞排液通道,形成成岩封闭,促使已存在于孔隙中的油气压力增加,导致岩石破裂而排烃。碳酸盐岩。;初次运移的动力多种多样,在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要排烃动力有差异。
中-浅层深度,压实作用为主;
中-深层以异常压力为主。;;中-浅层深度,压实作用为主;
中-深层以异常压力为主。;较大孔隙、微层理面
微裂缝
构造裂缝与断层
缝合线
干酪根网络;泥(页)岩孔径的大小与烃类分子的比较 ;岩石中连通孔隙的5种组构;1.较大的孔隙与微层理面
孔隙和微层理面是有机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的主要运移途径。较大的孔隙是指烃源岩中孔径大于100nm以上的孔隙,包括微毛细管中的大微孔和少量的毛细管孔隙(d≤2μm),虽然后者只占泥质烃源岩孔隙的极少数(平均不到5%),但它不仅能顺利地让扩散流通过,而且还能发生体积流动(达西流),因此是最重要的排烃通道。游离相油气运移的主要通过这类通道排出烃源岩。微层理面是层内沉积物垂向变化的界面,具有较好的渗透性,是烃类在泥质烃源岩内横向运移、调整的重要途径,在有机质成熟——过成熟阶段它可以与微裂缝和干酪根网络构成良好的三维运移通道系统。;有机质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的主要运移途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