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限度 - 北大法宝.pdf

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限度 - 北大法宝.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限度 - 北大法宝

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限度 文 /朱锡平 内容提要 证据间的相互印证不仅仅是证据基本特征的外部印证,更重要的是法官必须运用逻辑证明、经验 验证等内省方法,对单个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印证效力有法定证据主义的痕迹,同时又因为其规则模 糊而可能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可能。提升法官自由心证能力,合理规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尊重律师辩护权和辩护意 见,坚守审判中心主义,是规范印证规则、预防刑事错案的一个可能指引。 关键词 证据印证;法定证据;自由心证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据互相印证是侦控机关审 又在自由心证体系之内。证明标准本身并不能使案件事实 查起诉、法官据以断案的司法传统。早在2004年,龙宗智教 重现,仅仅是一种高度盖然的存在,无论我们怎样以印证模 授就对我国司法证明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法官裁判 式排斥自由心证,它仍是审判实践中最为基本的证据认证模 时尤其注重证据间的相互印证,并将刑事诉讼证明模式概 式,只“不过将自由心证改换成为印证,并以印证来检验和 括为印证证明模式,[1]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的基本认同。 制约事实裁决者心证的自由程度,是事实裁判者潜在的自由 不少学者对印证模式的负价值也予以关注和研究。陈瑞华 心证意识外在表达的遮蔽物。”[4] 教授指出适用证据相互印证规则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司法 二()依卷断案对庭审中心主义的影响 证明的形式化、证据准入资格证明的缺乏、证据范围的局限 从1979年刑诉法确立的案卷移送主义到1996年刑诉法 性以及司法证明的机械化。[2]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合理限度 对全案卷宗移送主义的废止,到1998年六部委规定庭后移 的理念,认为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坚持证据相互印证,而是如 送主义对法庭审理的实质架空,再到2012年新刑诉法对庭 何正确理解证据相互印证,如何正确掌握证据相互印证的 前案卷移送制度的全面恢复,案卷移送制度在我国刑事司 合理限度。[3] 法改革中经历了一个从起点回到原点的演变。我国司法一贯 一、问题提出:从印证、案卷等关键词切入 承认笔录 “白纸黑字”在认定事实上的优先效力,刑事法官 一()印证模式对自由心证的排斥 离不开卷宗,他们对庭前研读卷宗,推敲判断证据是否相 证据证明力的判断依赖于法官理性思维能力,包括运 互印证的方式已十分习惯。在法官心中,庭审中的质证在某 用经验法则、逻辑规则、间接推理等手段对证据予以审查 种程度上已然不如阅卷来得直接和可靠。 和评判。这依托于制度对法官内心确信独立的外在保障, 事实上,在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中,法官依卷断案 特别是法官理性良知、专业素养的内在塑造。无论是大陆法 的裁判思维一直都没有中断过。离开了案卷移送制度,这 系法官内心确信过程中的 信“”、还是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性 种建立在办公室作业和行政审批基础之上的审判制度,将 怀疑中的 疑“”,以及我们常运用的证据确实、充分等证明 会出现运转不良的问题。[5]要全面戒断法官对庭前阅卷的依 标准的认定,都需要法官评价证据时的理性与良知,这恰恰 赖情结,让裁判结论的形成从办公室走向法庭;让对单一证 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载 《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龙 陈瑞华: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载 《四川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载 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3] 朱德宏: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实践形态解析”,载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4]2期。 陈瑞华:“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载 《政法论坛》2012年第5期。 [5]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据评价及证据间的综合印证从庭前走向庭审,对于我国刑 能是对真相的反向确认,但直接言词、传闻证据等证据规 事法官来说,无论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在裁判模式上,都将 则的缺失,使得被告人在庭前签字按捺的讯问笔录具有当 经历较难忍受的心理排斥。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