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敬梓路三期(金陵路 紫薇路)道路工程施工组织工程施工组织
第一部分 文字说明
第一篇 编制说明和依据
一、编制1.按照招标合同条件的各项条款要求,实质性响应业主建设单位招标文件要求;
2.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
3.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4.坚持工程施工全过程严密监控,以科学的方法实行动态管理,灵活实施动静结合的管理原则;
5.实施项目法管理,通过对劳务、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案、营理、时间与空间条件的优化处置,实现成本、工期、质量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
、编制依据
第二篇 工程概况
敬梓路(金陵路~紫薇路)为新建道路,起点与规划的金陵路衔接,终点与规划的紫薇路相交,本条道路是物流园区东西向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区域交通服务。
本工程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1960.851米,路幅宽50米,2.5M(人行道)+5.5M(辅道)+3M(绿化分隔带)+11.50M(机动车道)+ 5M(中央分隔)+11.50M(机动车道)+3M(绿化分隔带)+5.50M(辅道)+2.5M(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K1+200小桥与路线正交,桥梁全长18.04米,上部采用13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梁高0.7米,下部采用桩接盖梁桥台,桩径1.10米。
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交通走廊,完善市域道路骨架路网,加快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提升了滁州市的城市功能,促进了滁州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增强滁州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设计标准
从本项目整体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分析,本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Ⅱ级,其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1-1:
序号 项目 单位 标准值 1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道Ⅱ级 2 设计速度 km/h 50 3 道路红线 m 50 4 荷载等级 公路-I级 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 0.05 6 平曲线最小半径 m 2675 7 道路最大纵坡 % 1.15 8 道路最小纵坡 % 0.3 9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 m 6000 10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 m 6000 11 停车视距 m 60 12 机动车单车道宽度 m 3.25~3.75 13 路面标准轴载 BZZ-100 14 设计年限 年 15 15 排水工程 设计重现期采用p=1年,地面综合径流系数Ψ=0.6 二、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31°51′ ~33°13′ 、东经117°09′ ~119°13′ 之间。东与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南与南京市相望,西和西南与合肥市、巢湖市相连,北和西北与蚌埠市、淮南市相依。滁州市区距省会合肥市铁路里程为256 公里,距江苏省省会南京市铁路里程56公里,直线距离只有 50公里。
滁州地势西高东低,滁州地形地貌大致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平原区和水域四大类型。路线经过区域地形较简单,起伏不大。地面高程为 13~22m。拟建道路均为新建道路,新建道路地表为水稻田、旱地以及其他经济作物。 路线经过区域属江淮波状平原地貌,本区微地貌单元主要为:岗地地貌。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3)可塑-坚硬状态粘土组成,局部路段分布有可塑状态粘土及第四系全新统(Q4)填土。路线经过一些沟渠,沟渠底部普遍存在流塑状态淤泥及淤泥质土。
2.2气象气候
滁州市的沿淮地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全市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雨量适中、梅雨明显、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同时,由于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常有低温、大风、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交替出现。全市平均气温 15℃上下,全年中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气温 1-2℃,最热月为 7 月,平均气温 27.4-27.9℃之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 1000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约为 2079-2269小时,平均霜期在 144-157天之间。
总体来看,本项目地形地质条件是适宜修建道路工程的。
三、横断面设计
标准横断面路幅宽50米,2.5M(人行道)+5.5M(辅道)+3M(绿化分隔带)+11.50M(机动车道)+ 5M(中央分隔)+11.50M(机动车道)+3M(绿化分隔带)+5.50M(辅道)+2.5M(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
四、路面结构
4.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如下:
上面层:4cm 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SBS 改性剂4%~6%); SBS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PCR(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
中面层:6cm 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SBS 改性剂4%~6%); SBS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PCR(喷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YUM)百胜验厂审核详细要求清单.pdf VIP
- 四上数学口算竖式脱式应用题每日一练60天(60页).pdf VIP
- 《云南彝良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探讨.docx VIP
- 三上数学口算竖式脱式应用题每日一练60天(60页).pdf VIP
- 2025年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x
- 《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概况》教案 第1课 了解世界旅游业(一).pdf VIP
- 人教版劳动教育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 VIP
- 2022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工作手册.pdf VIP
- 电子课件自主学习修订版第一单元开启自主学习的旅程.pptx VIP
- JBT 4333.2-2013 厢式压滤机和板框压滤机 第2部分:技术条件.pdf VIP
文档评论(0)